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夏特色帝国主义
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夏特色帝国主义 (第1/3页)
皇帝老爷被迫摆烂,可真是苦了太子殿下了。
不但年节时都没办法休息,还得扔下娇滴滴的新婚妻子,苦巴巴的坐在勤政殿处理近乎摆满大殿的各类奏章。
贾琮来的时候,龙案上的奏章几乎淹没了太子爷的脑瓜子,一旁的内侍正将几碟快要放凉的菜放在火炉上加热,看来饭菜端来有段时间了。
刘弘确实很忙,他老子这会正在后宫享受着难得的温柔乡,内阁除了留守的大学士外,整个朝廷的公务全部压到了他这里。
他也想回东宫享受享受,可现实不允许啊~
“太子哥,歇一歇吧。你看这糖葫芦又大又圆,来尝尝……”
刘弘抬头时,糖葫芦都快怼到他嘴里了。
他将手中的笔放下,捶了捶快要僵硬的后腰,这才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边嚼边跟贾琮抱怨起来。
“累死我了,也不知道朝中的大臣们怎么想的,明知道父皇不会看这些折子,还非要送进宫来。你瞧瞧这些,全部都是反对革新官制的。”
刘弘用空闲的手指着堆积在龙案旁的好一大堆奏章,瞟了一眼木头人似的内侍,又对贾琮继续说道:“呐,另一堆都是反对父皇给你开府建衙之权的,还有不少是找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弹劾伱的。”
哈?
贾琮的兴趣被刘弘顺利的勾了起来,一屁股坐在旁边的太师椅上,冲内侍喊道:“那谁,把弹劾我的奏折都翻开,本侯瞅瞅。”
反对皇帝老爷给他过于大的权力,这个贾琮能理解,但弹劾他就过分了。
刘弘给内侍使了个眼色,方才还当木头人的內侍立马将那一大堆的折子送到贾琮的面前,并极有眼色的摆上了笔墨和茶点。
贾琮也不疑有他,翻开摆在最上面的一本就看了起来。
“咦?不是弹劾我的?不过这人对于革新官制的说法倒是有点意思……”
贾琮的脸上先是露出诧异之色,随即又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模样,提起笔在折子上批阅了起来。
他一边批阅还一边跟太子说道:“四哥,这人的谏言虽有些书生意气,但也有许多可取之处,等会你也看看……”
等了半天也不见太子回应,贾琮落下最后一笔后,疑惑的抬起头来,朝着龙案方向看去。
只见龙案上的那一大堆折子,正被内侍悄无声息的往他这边搬。而方才还忙的没时间用膳的太子爷,正美滋滋的品着小酒,享受着桌上的美食。
贾琮一拍脑瓜子,懊恼的说道:“我真是蠢,竟然又上了四哥你的当!”
“你哪里蠢?你要是蠢,父皇能给你开府建衙之权?”
刘弘冲贾琮挤挤眼,一指桌上的酒菜说道:“要不,你也来吃点?”
贾琮摇了摇头,将手中的折子递给内侍:“我就不吃了,方才在逛街的时候遇到了贺崇他们夫妇,在酒楼吃过了。四哥一会看看这份折子,我觉得有必要让都察院的人看看。”
听到贾琮这么说,刘弘也来了兴趣。
他把筷子放了下来,翻开内侍送过来的折子。
只见这份折子竟然是顺天府治下,涿州知州杨思农上的。
堂堂皇太子,自然不会认识一个从五品的知州。
但这杨思农还有另外一重身份,皇贵妃杨氏的亲侄子,恩荫入国子监后,于元祐三年求了恩典,去了陕甘边陲担任县令。
任职三年大计上上,原本当时就可以调回京畿富庶之地,却因其主动留任,直到今年年初才晋升涿州知州。
此人才华一般,学识一般,能力也不算上佳。
但这个人有一股韧劲,吃得了苦,能因推广土豆、玉米,与农人同吃同住。
杨思农硬是凭借着这股韧劲,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将干旱的边陲小县,只用三年时间就打造成为塞外江南,不但实现了粮食自给,还有余量支援周边州县。
就凭这一点,二圣都对其刮目相看。
皇贵妃杨氏都没想到,娘家那群废物中,竟然还出了个如此特殊的人才。
“臣,涿州知州杨思农请圣安。臣闻陛下欲革新官制……府县权力甚重,政事、法纪近乎集于一人之手,佐贰之人难以制衡主官,易滋生贪腐、擅专之祸。故臣以为,革新官制,首在中枢,重在地方。地方之权集于布政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