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又省下上千亿

    第二百四十六章 又省下上千亿 (第1/3页)

    几天之后,川崎集团的水谷隼作为碳纤维联合体的代表到达了华夏。

    随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双方便就引进事宜达成了协议。

    当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是华夏主动出让的印度高铁的订单。

    毕竟,在华夏退出之后,川崎重工拥有了更高的议价权,也可以免于恶意竞争的风险。

    这其中获得的潜在利益,要远比“三亿订单”的利益高得多。

    当天晚上,无论是华夏方面,还是岛国方面,都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

    只不过,在这欢乐氛围下掩盖的,一面是巨大的危机,另一面,却是史无前例的机会.

    西工大的办公室里,陈念满意地看着手里的合同副本,开口说道:

    “陈教授,你们这次运作的真漂亮!”

    “6条千吨级生产线,其中还有4条大丝束线,未来十年之内,我们的碳纤维材料都不用愁了。”

    陈念这话并非没有依据,在他的印象里,华夏在上一世是知道2017年左右,才建成了第一条48k大丝束千吨级生产线,在那之前,大部分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都是依靠进口。

    而现在,有了初始的“启动母机”,后续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必将持续加速。

    这可不是一个小市场。

    不提快速发展的航空、高铁事业,光是民用产品,涉及到碳纤维的就不胜枚举。

    汽车、自行车、建筑、各类体育器材.包括钓鱼佬最爱的碳纤维鱼竿,其实都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持。

    在2006年以前,国内的碳纤维材料进口率达到80%以上,少的可怜的20%也几乎全都是低端产品。

    大量利润流出海外,带来的都是不必要的、纯粹因为“技术代差”而导致的损失

    听到陈念的话,对面的陈果坦然地笑了笑,回答道:

    “我们也没想到会那么顺利,小日子确实是被印度的订单冲昏头脑了,搞的我们都有点犹豫,觉得印度那边的项目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

    “不过,反正事情已经定下,就不用想那么多了。”

    “这次的引进不仅可以解决H-20项目的燃眉之急,在后续,还可以盘活整个产业。”

    “初步估算,我们这次引进可以产生的经济效益应该在百亿人民币以上,省下的外汇就更多了。”

    “以10年为基础,总共节省的金额应该会超千亿。”

    “这些钱,以后就可以投入到更有用的技术部门里去了。”

    陈念点了点头,从陈果的话里,他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东西。

    也许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民众之间,甚至在某些上层决策者看来,搞一些大项目、搞一些决定性的装备,才是推动国家迅速发展的动力。

    但实际上,有个老人说的那句话无比正确:

    治大国如烹小鲜。

    每一勺的调料、每一下翻炒,都有可能决定整道菜的滋味和火候。

    锱铢必较、小心翼翼地去拿到那一分一毫的利益,并且将其积攒起来,才能真正地通过量变引发质变。

    芯片项目是如此,移山项目也是如此,现在的碳纤维项目也是如此。

    一步一步往前,不知不觉间,我们其实已经走得很远了。

    也许未来有一天再回头看时,才会发现此时眼前的寻常小事,其实都是垒成大厦的坚固砖石

    想到这里,陈念继续开口问道:

    “材料问题能解决的话,H-20打算什么时候试飞?”

    “唐总那边预计是在明年3月初,还有五个月的时间。”

    “基本上也差不多吧,变循环发动机的‘南岭’项目也进行到尾声了,预计三个月内完成第一次测试。”

    “不过,这台发动机要上H-20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调试,这个时间差算起来刚刚好。”

    说到这里,陈果思索片刻,像是想起了什么,继续开口道:

    “杨总想要把变循环发动机先用到J-20B上,现在金银岛的机场基本上已经完成建设了,未来肯定要在那边部署各类战斗机。”

    “如果能让J-20B提前形成战斗力,我们想做的很多事情,都会轻松得多。”

    “嗯我觉得也没问题。”

    陈念点头回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