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筹划未来谋出路

    第五章 筹划未来谋出路 (第2/3页)

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统治期间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结果失败。仁宗懦弱无能,在位虽长达四十二年,却毫无作为。但总的来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还算比较安定。

    仁宗无子,归天后由英宗赵曙继位,是太宗曾孙,北宋第五代皇帝,在位仅五年即病逝。在位时体弱多病碌碌无为,北宋就此衰落。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思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病逝后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宋神宗,名赵顼,英宗长子,英宗病死后继位,改年号为“熙宁”,在位十八年,病死,终年三十八岁,葬于永裕陵。 赵顼即位后,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严重局面,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他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废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再加上新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强烈反对,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辞官后,赵顼还把大部分新法维持了近十年,直到他死去。在对西夏的战争中,他前期任用王韶,获得了熙河战役的胜利,收复了两千里故汉地。后期任用宦官李宪,因指挥失当在灵武遭致惨败,神宗为此病起,戊戌日病死于汴京宫中的福宁殿。

    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是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镇守宋朝西北部边境。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佑”。 病逝于汴京,在位十五年,终年二十四岁,葬于永泰陵。哲宗登基时,只有十岁,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史称元祐更化,这期间朝廷党争犹及激烈残酷。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到了元佑八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淳、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元月病逝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种子。

    哲宗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不顾宰相章淳的强烈反对,拥立其弟赵佶为帝,即为宋微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也是宋神宗十一子,在位二十五年。宋微宗是个轻浮无端眼高手低的主,昏庸无能。宋微宗即位后启用新法,但他宠溺重用的蔡京、童贯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导致政治形势一落千丈。赵佶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修建园林宫殿,崇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北宋统治危机四伏。当金兵入侵,无法应付时,急忙传位给他儿子宋钦宗去对付,自己则当“太上皇”,但终于无法挽回局势,“靖康之耻”爆发,父子两人皆被金兵俘虏北上,受尽折磨,八年后死于五国城。

    宋钦宗,名赵桓,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宣和七年(西元一一二五年)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灭亡。靖康二年 (西元一一二七年)与徽宗为金兵俘掳北去,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史称“靖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