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活阎王回来了

    第二百六十七章 活阎王回来了 (第2/3页)

    中原历次战斗,就拿朱元璋吞并陈友谅和张士诚来说,土地占领了,只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屯垦土地,奖励农桑,没有几年,就可以恢复元气,甚至还能供应钱粮,支持战斗。

    变成了国家的财富,而非负担。

    但是到了草原地区,就大不相同。

    比如秦始皇以几十万大军,横扫匈奴,固然很威风,但接下来怎么办?

    六十万大军,保守估计,也要二百万人运送粮草,千里运粮,支持开支……为了边防,还要修直道,还要建长城,又是数以百万计的民夫。

    多雄厚的国力,也架不住这么折腾。

    这不是说秦始皇的措施不对,恰恰相反,这些都是经过两千年验证的成功经验,只是虚不受补,国力终究有极限,没法违背自然规律。

    秦朝的教训,在后世也一再上演。

    强汉盛唐,都能暴打游牧民族,大大扩展疆土。

    但接下来怎么办?

    还是派兵驻守长城,加强防备,或者干脆把归附的游牧民族内迁,给予他们土地,也纳入农耕体系……可问题是内迁的人游牧民族,三两代之内,没法骤然改变风俗,而空下的草原之地,又会有其他民族填充。

    很快就会形成内忧加外患。

    两汉之后,有五胡乱华,唐朝中期有安史之乱……这都是惨痛的教训。

    轮到了大明朝,其实也很难避免这个怪圈。

    不过徐景昌给出了一套不同的解题思路。

    针对草原诸部,要善于分化瓦解,用各种手段,赢得胜利。

    而且草原也不是没有油水可榨,只要换个思路,发展工商,就会发现,草原既是辽阔的市场,又是极好的原料产地。

    以军事为根基,以商业为手段,经略草原,无往不利。

    这一点朱棣已经接受了。

    只是当下大明的上层建筑,依旧是传统的那一套,必须要改变。

    所以才有夏原吉提议迁都。

    因为此刻迁都,伴随着官制改革,北平这边,必定以户部尚书为首,以商业税收为主,老夏直接弯道超车。

    蹇义要阻止这个,也不光是两个人的意气之争……大明朝还有庞大的农业社会,此刻迁都北平,放松对南方的控制,后果绝对不堪设想。

    而徐景昌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提出十年不要迁都的意见。

    甚至夏原吉那么轻易就妥协了,没准有人已经提前告诉他了,让他悠着点。

    至于朱棣提拔徐景昌,重新担任通政使,还把通政司提拔为正一品的衙门,就是要给这件关乎大明生死的事情,一个妥当结论。

    总不能十年之后,大家伙继续毫无意义的争论吧!

    “千斤重担,都在你的肩头了。”黄观感慨拍了拍徐景昌的肩头。

    “岳父放心,这事我扛得住。”

    黄观欣然点头,“很好,你总算有了名臣风范,我放心了。”

    翁婿交流一番,已经彼此心里有数,黄观算是徐景昌在北平的代理人。大略的事情,就让夏原吉说了算。

    毕竟还有个朱棣在,老夏也不是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