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成家立业,传宗接代

    第一百零九章 成家立业,传宗接代 (第3/3页)



    朱高燧连忙道:“请父皇放心,只要是发现这种人,孩儿会立刻停止约稿,而且还会知会锦衣卫,到时候请表弟拿人就是。”

    徐景昌眉头皱起,原来这个锦衣卫就是干脏活的。

    “陛下放心,臣会专门安排个千户,让他负责此事,保证万无一失。”

    如果有了问题,那也是他负责,反正跟徐景昌没关系。

    朱棣是过来看热闹的,也就懒得纠缠这些。

    “也就是说,不算这里面干活的,你已经养活了成百上千读书人了?”

    朱高燧咧嘴一笑,“或许更多。”

    朱棣哼了一声,没好气道:“说你胖,你还喘上了,你有你大哥胖吗?别废话了,让朕瞧瞧,这里面还有什么牛黄狗宝。”

    朱高燧连忙带着朱棣进入书局内部。

    他向朱棣介绍,通常一篇文章确定下来,就会送到这边,进行校阅,然后排版,印刷,剪裁,发售,最后送到老百姓手里。

    其中排版是最重要的,像报纸这种时效性非常强的东西,绝对不能用雕版印刷。

    不然的话,印刷之前还是热气腾腾的新闻,等印刷出来,就成了臭气熏天的旧闻。

    因此必须使用活字印刷……而活字有分成许多种,木活字、泥活字、铜活字、铅活字。

    这些技术在大明朝全都有,只是有些记录在册,有的还没有文字记录……毕竟历代对这种技术的关注,远不如诗词文章。

    徐景昌在最初的时候,也只是在一本杂书里面,看到了范铅为字而已,他和朱高燧聊了聊,没想到这小子还真靠着聪明能干的工匠,鼓捣出来了。

    技术方面的事情暂时不谈,光是在这里排字的工匠就有一百三十人之多。其中一百人都是在徐景昌的学堂弄过来的。

    朱棣直接叫过来一个,这小子看样子还不到二十岁,年纪轻轻,一张娃娃脸,脸上还有墨迹。

    朱棣笑道:“你是哪里人?怎么来的?”

    此人忙道:“草民林三,是山东滨州的,因为躲避战乱,辗转到了应天……去年的时候,进了学堂,侥幸认识几个字,今天过来上工的。”

    山东人!

    朱棣暗暗叹气,他和朱允炆打了四年,主战场就在山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牺牲很大。

    像这种流落各地的流民,必定不在少数,也幸亏有个学堂收留。

    “你现在能挣多少,可够家里用的?”

    林三道:“草民刚来的时候,每月六十贯宝钞,现在已经涨到了八十贯,还有些额外的奖金。干满一个月,能拿到一百贯。”

    一贯宝钞眼下能换五十文铜钱,一百贯就是五千文,大约是五两银子,在应天算不得多,但生活下来,还是不成问题的。

    “你有什么打算没有?”

    “草民就想买个房子,城里的不奢望了,能在城外买一个就挺好的。也不用多大,能住得下两口子就行。”

    朱棣一笑,“怎么,你成亲了?”

    “还没。”林三脸色微红,“草民只有个未婚妻,叫唐赛儿,也是从老家逃难过来的。草民就盼着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好能成个家,传宗接代……”

    书里面的贯是指宝钞啊,铜钱值多少我知道的,不会开那么夸张的工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