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有什么话,都去和太皇太后说吧!

    第352章 有什么话,都去和太皇太后说吧! (第1/3页)

    “赵卿,这可真是语出惊人呐······”

    “诸刘宗亲、诸窦外戚,是我汉家如今唯一之大患?”

    “那朕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赵卿眼中,朕和太皇太后,便是这‘唯一大患’的始作俑者?”

    “至少,也是包庇者······”

    看着赵绾一副郑重其事的架势,却说出这句令人下意识露出黑人问号脸的奇谈,刘胜先是微微一愣;

    片刻之后,又借着这样一句似是而非的自嘲,才勉强将惊诧的情绪压了下去。

    刘胜想过赵绾此来,或许会说出一些让人正经的话。

    儒家嘛~

    自祖师孔丘时传下来的传统艺能,不就是这一手耸人听闻,然后将自己包装为扶大厦于既倒的救世主?

    在春秋战国前后四百多年的时间里,无论是最开始的孔仲尼,还是后来的一干儒士,其实都在干同一件事。

    ——告诉某一位君王:再这样下去,你家的宗庙、社稷就要完蛋啦!

    ——那该如何是好呢?

    ——用我儒家呀~

    ——只要用了我儒家,让你治下的百姓都知道礼义廉耻,整个社会都遵从一个‘礼’字、尊崇我儒家的普世价值,那宗庙、社稷就能延绵不绝啦~

    显而易见的是:儒家失败了。

    无论是最初,祖师孔丘美其名曰周游列国,实则却是到处求职失败,还是后来的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儒生,都没能忽悠到任何一位在春秋战国时期,足够有影响力的诸侯、君王。

    至于原因,也非常简单。

    能坐上高位、稳坐于王位之上的,压根儿就没哪个是真傻掰······

    “臣没有这么说!”

    “臣只是想告诉陛下:自有汉以来,我汉家的内忧外患,都不过是宗亲、外戚二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臣既然敢半夜登门,到这太子宫惊扰圣驾,自也是有凭据的。”

    “陛下不妨试想:自太祖高皇帝驾崩至今,我汉家可曾有哪怕一瞬,不被这二者所威胁吗?”

    “——没有。”

    “从孝惠皇帝到吕太后,再到后来的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这二者所带来的威胁,都让我汉家疲于应对。”

    ···

    “如孝惠皇帝年间,齐悼惠王仗着自己是太祖高皇帝的长子,便曾对孝惠皇帝不恭;”

    “若非吕太后适时做出警告,齐悼惠王,只怕并不会变得恭顺。”

    “而在孝惠皇帝年间,诸吕外戚便已经初呈骄狂之兆,甚至在后来,于民间生出了‘孝惠诸子非孝惠子’的流言。”

    “虽然这说明不了什么,但至少可以说:孝惠皇帝在位时的吕氏外戚,已经骄狂到了一定的地步。”

    “如若不然,也生不出‘孝惠诸子非孝惠子’这般骇人听闻的流言。”

    ···

    “后来,孝惠皇帝驾崩,吕太后临朝掌政,关东诸刘藩王蠢蠢欲动,更是逼得吕太后先后废杀三任赵王。”

    “至于诸吕外戚,更是在吕太后驾崩之后意图做乱长安,险些颠覆了汉家宗庙、社稷!”

    “幸好有陈平、周勃等忠臣义士,平灭了诸吕贼子的阴谋,又迎立太宗皇帝入继大统,才让刘汉社稷得以留存。”

    “可到了太宗孝文皇帝,这二者的隐患,却是不减反增······”

    ···

    “太宗临朝,靠的是陈、周等元勋功臣外联齐王刘襄。”

    “但齐哀王刘襄没能得到皇位,惹得其兄弟手足,也就是悼惠诸子不满。”

    “太宗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举兵反叛,太宗皇帝为决战匈奴所做的一切,都尽付诸东流。”

    “之后更是有刘鼻十数年不朝长安,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而在太宗一朝祸乱朝纲的,是被朝臣百官唱悼词活活唱死的轵侯薄昭······”

    ···

    “先孝景皇帝即位,刘鼻终于不再按捺狼子野心,悍然兴起吴楚七国之乱。”

    “也恰恰是在那时,外戚窦婴获任大将军,并因功受封为魏其侯。”

    “再加上先前,由太宗皇帝恩封的章武侯、南皮侯,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