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辞庙

    第八百四十二章:辞庙 (第3/3页)

伏皇后这些人后,听到她们能这么果决出宫是因为伏皇后吩咐的,董承心里就更是不舒服了。

    因为已经听到了乱兵的声音,董承不敢再呆在城内,忙带着队伍向西去追赶皇帝的车驾。

    这路上,董承又接应了几波逃出来的世家公卿,人数到了六七百人。

    但这也就是逃出的部分了,城内大量的人口在之前就奔往了长乐宫那边避难,所以也丧失了出城的唯一机会。

    其实皇帝出奔本不应该这般仓促。

    先帝刘宏当年吸取了自己的出奔教训,在宫寺内常养着数百匹良马,就是预防一旦有事,就可直接跳上战马冲出长安。

    但奈何刘协不敢骑马突围,是从复道那边滑下去的,所以这先帝埋下的后手也就用不到了。

    而城内的车马为何又这么少呢?如果说西城门的车马少还算正常,但桂宫里都少车,那就是少见了。

    原来,宫里的车早就被城内的公卿们给挪用了,在皇帝本人要对董卓下手的时候,这些人早就令家眷们纷纷南下出逃避难了。

    这些帝国最精明的人还知道不将家人送西面而是得送南面,显然对于未来时局是有自己判断的。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嘴上却都是对皇帝的行动装聋作哑,真是做官多过做人啊。

    因为大量的人口难逃,长安城内的车马就越来越稀缺,最后宫里这些闲置的也被这些人给用了。

    但他们怕是想不到,这些被挪用的车马今日会应在自己身上。

    ……

    太武三年十月初二这一天,大汉最后一名天子离开了他的长安城,带着数百公卿、羽林踏上了西奔之路。

    活在这个时间线的刘协当然不知道,后世一位大词人会写下这样一句诗歌来描绘他此番离落狼狈的场景:

    “汉家天子蒙尘埃,仓皇走马出西奔。九重城阙焚天柱,桂宫飞燕追舆死。”

    “都门已过三十里,道边风声仍不止。君王掩面呼天地,回看残烟血泪流。”

    三年前,刘协的父亲从洛阳仓惶出奔到了长安,而这一次他又一次踏上了出逃之路,同样的凄惶,所不同的是,儿子的起点是父亲的终点。

    在逃出了长安后,因为路上遇到了五陵年少,队伍一下子到了六七百号人,皇帝的凄惶好了不少。

    但人一多,吃饭就成了问题。

    因为出奔太过仓促了,皇帝日常用的御用服食、行路用具,概未备带。甚至要不是五陵年少将打到的猎物奉给了他,这会他已经饿肚子了。

    从来有祸都是不单行的,天子已经这样凄惨了,在天亮的时候还遭遇了一场雷阵雨。

    你说这天要不就是数月不下雨,一下就是一场暴雨。

    暴雨大得将皇帝车舆上的篷子都打掉了,所有人都被淋成了落水狗,好不狼狈。

    大雨一停,温度骤降,随行的很多公卿一下子没挺住,就病倒了。

    但就是病了,他们也是倒在车里,死活都要随着天子一并走。他们很清楚,这荒郊野外的,一旦被丢下,那就是死路一条。

    刘协已经放弃了挣扎,他并没有狠心抛弃病倒的大臣们,而是继续向西赶。

    幸好,他们路上遇到了一处里社,在那里众人换上了干衣服,也吃了些里民们奉献的吃食。

    但食物太过于粗粝了,这些狼狈的公卿们就是明明饿得不行,但还是一口也咽不下去。

    这里的村民距离长安很近,所以是能看到长安那边燃烧起的黑烟的,此刻又看到皇帝和大臣们到了这里,心里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们没有冲上去质问天子是不是要抛弃他们,而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置办东西。

    他们给皇帝残破的车舆重新修上了顶篷,又用社里仅有的黄布皇帝的车舆挂上了,这样也好有一份天子的体面。

    刘协很感动,当即对这户里社的三老赐下爵位。

    这日后汉家爵位也不知道有用没用了,现在能赐就赐吧。

    也是在这里歇息的时候,董承竟然带着队伍追上来了。

    皇帝很高兴,但遍看了诸妃,却唯独不见了他的伏皇后。

    心下就是一沉。

    他忙去看董承,却见董承比他还哀伤,丧魂落魄的告诉了他路上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