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问战

    第七百零七章:问战 (第3/3页)

丑也明白了鞠义的意思,稍微想了想就觉得鞠义这个战术没准真的有用。

    但文丑被说服了,不代表其他人同意。

    作为众将之首的淳于琼不知道打了多少仗,兵册战书也不知道看了多少本,对于鞠义的想法,嗤之以鼻道:

    “鞠义,你是真的天真。你可知,为何军战以来,重弓不重弩,重骑不重步?”

    鞠义当然明白淳于琼的意思,他反驳道:

    “淳于将军,你这是小觑我了。在下也是从血战出来的,莫非以为我是那纸上谈兵的赵括?你说的不重弩,非是弩不利于战,而是不便用弩。弩张迟,临敌不过三发,欲多发,必要有短兵保护,方能从容攒射。所以军中用弩,或别立一队,于阵内对阵外反复攒射,或置于高山水畔、守隘塞口,有险可凭。”

    淳于琼见鞠义将用弩的要点说得头头是道,心里也松动了一下,但面上依旧不以为然。

    然后鞠义就继续讲道:

    “这是军中对弩的惯法,我却有些异意。弩并非只能远攻,而可为近攒射。”

    接着鞠义就对众人详细讲述了二者的分别。

    在汉家的军事作战中,弓弩手几乎都是被布置在军阵之内的,要在外围长枪大戟的保护下,对外围敌军进行散射。

    但因为外围同样有自家步槊手的存在,所以弓弩手们没办法齐射,自然也就不能形成密集的箭羽,达到制动敌人的目的,甚至给敌军的杀伤力也没多强。

    所以军中为了发挥弓弩手更多的价值,一般还会给他们配备短兵环首刀,就是等他们弩箭射完三轮后,让他们参与肉搏战。

    可是鞠义却突发奇想,他认为军中威力最大的武器就是大黄弩,可射二百步,其巨大的动能就是骑兵冲击也能制动,可以达到保护军阵的作用。

    所以他的意思就是将弓弩分列,其中弩在前,贼骑来,则驻足山立,不动于阵,丛射之中,谁被毙命?

    而这也是他让外围的步槊手全部坐在地上的原因,就是不阻挡弩手们的视野和攻击扇面。

    而为了最大程度形成连绵迭射,他还将弩手分为独特的三梯队阵型。

    其中第一梯队的弩手跪在地上射击,第二梯队的弩手站着射击,第三梯队的同样站立等候。

    交战时,第一梯队的箭羽先射,随后开始就地上弦。然后第二梯队的箭羽再射,射完蹲下,由第三梯队的负责发第三轮箭矢,随后重新上弦。

    而这个时候第一轮的弓弩也已经上好,随后继续发射,然后就是这样交替行之。

    就这样,原先临战发三矢,在这样的变队中就能发九矢,并形成连绵不绝的箭矢攒射。

    甚至为了增强弓弩的威力,鞠义还要求弓弩手将敌军放近再射。如大黄弩之射程在二百步,他就要求敌军在一百步的时候再射击,为的就是形成最大的制动效果。

    甚至鞠义还对汉家军国利器大黄弩进行了改进。既然他不需要追求远射程,那他就减少大黄弩的强度,好方便上弦。

    如此原先射一矢的时间,鞠义的部队能射两矢,可以说原先的战术加上这样的弓弩,鞠义有信心大破泰山军。

    此时,等鞠义说完后,众将皆在沉默。

    他们明白了自己和鞠义的差距了。如果说他们还在遵循前人经验或战场本能在打仗,那鞠义已经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战术,这已经是兵法大家了。

    但众人在服气之余,依旧不看好鞠义的这个战术,因为它毕竟太新了,也没有经历过战场的考验,现在他们已经和泰山军交战,贸然用之,一旦不行,那就是万劫不复。

    于是,压力给到了袁绍。

    袁绍思考了很久,最后他只问了鞠义一句话:

    “此法可破泰山军否?”

    鞠义看着袁绍的眼神,单膝着地,郑重发誓:

    “末将愿立下军令状,不破则死!”

    袁绍猛然起身,用拳头重重砸在案几上,低吼:

    “放手去干,咱们和泰山军不死不休!”

    诸将齐吼:

    “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