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军情传回都城中

    第588章军情传回都城中 (第1/3页)

    转眼间,日悬中天。联军的大营前,万余秦军将士大摇大摆地坐在了地上,根本没有把联军二十五万大军放在眼中的样子。

    而那为首的正是秦军新晋将领——蒙骜。看着那高高悬挂着的免战牌,蒙骜对于王龁的判断那是更加的信任了。

    随即催促的麾下的将士们一个劲儿地挑战,甚至是辱骂着联军,试图挑起联军将士的怒火,从而跟自己战过一场。

    只可惜,信陵君与各国的上将军早已达成了默契,不论秦军如何的邀战,联军的大营都不曾开启过。

    而秦军的辱骂,对于韩、魏、楚三国的基层将士而言,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

    相比于自己的性命,些许的脸面根本不值一提。对于常年吃不饱饭的百姓黔首,其实对于作战并没有那么多的热情。

    又因为缺少像秦国那样的军功爵制度,三国的基层将士们根本找不到拼死而战的理由。

    难道为了那连糊口都困难的微薄薪俸和阵亡抚恤吗?当然,这样的情况在赵军之中是不存在的。

    早在赵武灵王时代,就已经定下了强军的调子,一直以来赵国的政策都大幅度地向着军队倾斜着。

    赵军战力之强,甚至是六国之中唯一能跟秦军打得有来有回的存在。这其中当然有着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缘故,但显然也不仅仅是如此,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燕国的战力就不怎么样。

    自然,秦赵之间百年的恩怨,令赵国百姓对秦军深恶痛绝也是赵国军队殊死抵抗的原因之一。

    但这,显然也不是全部的原因。这个例子就多了,从韩之国到魏国,再到南边的楚国,哪个没跟秦国血战过,甚至几个国家曾经的都城都被秦军给占领了,但显然,这几个国家在面对秦国的时候,恐惧更大过了仇恨。

    因此,对于军队的待遇,尤其是上升通道的建立,才是保持赵军长久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魏国也曾经是这么做的,比如威震天下的魏武卒,就是有着极高的地位与待遇,这才令其没有了后顾之忧,无论训练还是作战,都拼死而效。

    只可惜,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河西大片国土丢失之后,魏国再无力负担如此精兵。

    可越是没有精兵,越是要被秦国欺负,越是被欺负,国力就越是衰落,如此反复,曾经作为中原霸主的魏国,也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因此,秦军的挑衅,对于三国的基层将士而言,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三国的中高层,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即便有着不同想法的将领,在昨天一战之后,也不敢立即提出异议。

    至于赵国,那更不必说了。其主力的胡人大军根本听不懂秦人在说些什么,听得懂的赵国大军,也都十分清楚自己此来的目的:他们就是来拖延时间的,拖延到北上的主力处理好代北的情况,拖延到主力大军修整完毕,倾巢南下的一刻。

    可以说,秦军的挑衅,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至少在现在的情况下是如此的。

    只是,王龁也好、蒙骜也罢,对此也都早有预料。尽管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可蒙骜还是每天轮换着人马前来联军的营前叫骂、挑衅,也算是不错的保持士气的办法了。

    就在周王畿的战场渐渐消停战火之时,战场的火焰却是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了各自的朝廷之中。

    赵国邯郸与秦国咸阳,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前线的军报。一封帛书静静地躺在赵王和秦王各自的案桌之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传命,范睢、屠贾即刻入宫觐见。”秦王第一时间便下达了指令。

    “传令:内阁所有在邯郸之阁臣,全数入宫,礼部侍郎虞卿,一同觐见。”赵括却是略略思索过了一番后,这才下达王命:“另,传羽林卫、暗卫指挥使,殿外待命。”虽然是短短的一个诏命,却是不难看出,赵秦之间的实力已经在悄然间颠倒了过来。

    原本人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