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幡然醒悟
第143章幡然醒悟 (第1/3页)
这两天靖源先生的日子可不像以前过得那么滋润了,自从李炀到先生家中拜会过师母之后,只要靖源先生一回到家中师母就会训斥他,嫌他不顾正业整天除了钓鱼别的啥也不管,相安多年的老两口为此可没少吵吵,这让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
看到靖源先生摆出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李炀随手就把酒壶递了过去:学生敢问先生人活一生图个啥
靖源接过酒壶小嘬了一口:十年寒窗只为一朝成飞鸿-名垂青史
李炀:先生之言学生并不赞同,十年寒窗千万人之中也就那么一两个能成得飞鸿,那要是成不了飞鸿人难道不活了吗,又或像先生这般隐居田园傍山垂钓
靖源:那你说图个啥
李炀:在学生看来人活一生活的就是不懈努力奋斗得过程,梦想远大固然是好但也得切合实际,就好比先生这般虽满腹经纶确于国无益
靖源:那你说说我怎么于国无益了
李炀:先生报效国家不一定非得为官为军,老百姓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一样可以报效国家,就拿农户来说只要他们辛勤劳作把地种上,待收获粮食就会为国家缴纳赋税这就是报国的一种方式,而像我这样的商人互通南北货物以保障百姓生活所需,赚取利润的同时也会国家创造出了一成得赋税
匠人通过手艺做出百姓需要的东西,既方便了生活所需也会提供一些用人机会,一个国家的稳定背后需要无数个这样得人来默默付出,可先生傍山垂钓学生实在是看不出您对国家而言有何建树
他们不像先生这般才华横溢,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国家尽绵薄之力,可先生您有治世的大才确只想着如何虚度时日这就是于国不忠
靖源:那我去书院教书就算于国尽忠了,李家主你未免也太夸夸其谈了吧
李炀:敢问先生教书教的是何人
靖源:当然是学子了这还用问
李炀:先生您方才也说了,十年寒窗只为一朝成飞鸿-名垂青史,那先生何不出山放开束缚教出一批可造之才,就算学子们成不了一朝飞鸿也能以文修德,以文修德也是学生创办这间书院的初衷
李炀的见地让靖源先生对他产生了一丝敬佩之意,自己以前不是没想过教育出一批有志之士,可之前呆过得私塾没有一间是合自己心意的,自己办书院吧手头上又没有那么多钱,虽然自己跟眼前这位年轻人没什么交集,但在一些看法和想法上两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靖源先生之所以没有反驳他说的话,那是因为李炀说的那些话全都说近了靖源心坎里
靖源:那李家主那你说说我怎么不义了
李炀:这老话都说嫁汉穿衣,身为男人就得扛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可先生确无所事事只顾自己逍遥全然不顾师娘,人活一世不过短短几十载,先生如今以人活半世,就算先生不为自己而活但起码得为家人而活吧
难道先生就不想让师母后半生享享清福,先生人活一世纵然有所成有所不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左右的事,要珍惜身边的人切莫日落西山之时才追悔莫及
靖源无奈的轻叹了一声:李家主你说的倒是轻巧,但我好歹也是个两甲进士,为了身外之物去教书这传出去不得让人看了笑话
李炀:先生教书是为了育人并非为财,先生又何须在乎他人看法
靖源看着平静的湖面犹豫了一阵:李家主靖源不求锦衣玉食一杯茶淡饭即可,还请李家主别在费心了
李炀:我看你啊就是呆的时间太久了把人给呆懒了
说完李炀便起身从草席站了起来,他使劲全力将手中的鱼竿扔进湖里,就当他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时靖源将目光看了过来:怎么李家主你不钓时运和浙国的将来了
李炀:竟然长谭湖钓不到时运和浙国的将来,那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继续浪费时间了,要是呆久人只会玩物丧志我的时间每一个时辰都很宝贵,不像先生这般可以在山野中虚度时日
说完他就准备带着东西离开,可临走时他还是停留了一下:先生要是想通了随时到阿兰县李家庄园来找学生,阿兰书院的大门会为先生敞开着
这回李炀对请靖源先生到书院教书彻底死心了,眼看书院在有10来天就要交工了,总不能因为靖源先生不来教书阿兰书院就不办了吧,阿兰书院招生的布告已经张贴到了十村,而这两天李炀和韩居正又为阿兰书院物色起新的教书先生,有几位秀才文采比较出众也有意义到阿兰书院教书,可李炀对教书先生的要求比较高,他觉得秀才在学识上还是有点低,阿兰书院的教书先生起码得是个举人
在这个时代秀才是文人当中最低一级的功名,读书人先要先在县试中考试合格成为童生,才有资格到州府参加院试,院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秀才的功名
科举三年一次,只要秀才在科举考试中合格就会成为举人,运气好的话50个秀才当中能出一个举人,要是赶上今年参加考试的人多弄不好要100个秀才出一个举人,考中了举人不仅光大了门楣就连家人也都跟着沾光,举人放任官员的比例那是最高得多为7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