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太吓猫了!

    177 太吓猫了! (第2/3页)

没有申请加急,反正一个月或者半年都无所谓,毕竟太阳距离银心有大概2.6万光年的距离,所以理论上说即便有收获也是2.6万年前的,虽然在宇宙层面2.6万年就跟人类的几秒钟没什么区别,但拖了一年半载,对宇宙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谁会在乎呢?

    但卢修斯·鲁迪显然想不到,这份申请让他的面子变得很大。

    ……

    三月对于互联网的控制,大概就差了这么一份申请。

    没办法,核心的控制程序,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让三月无法冒用人类的身份去做任何事情。

    但任何由人类编写的控制程序显然都是有漏洞的。

    又或者说这个宇宙本就没有完美的事物存在,人类最多也只能是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将一切可能的危害限制在可控范围内而已。

    所以在卢修斯·鲁迪提交了报告之后,一只万里之外一直跟踪这件事的小猫,很轻松的就获得了权限,将这份申请在系统里的优先级升至了最高。

    恰好正值圣诞节前夕,控制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里的那些工作人员,工作热情显然无法跟卢修斯·鲁迪这样的天文学家相媲美。

    系统经过数次升级之后,许多针对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控制中心的指令都是根据优先级设定的。

    更何况一位nasa的天文学家提出的科研申请偶尔插个队,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是由nasa跟大学联盟共同管理的,他们甚至不需要去跟欧洲协调中心打声招呼。大家都要过圣诞节了,接下来就让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根据设定好的角度自行拍照然后收集数据就够了。

    毕竟什么事情能有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更重要呢?!

    于是在完成了上一个拍摄任务后,深空中的望远镜开始自动根据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调整角度,将镜头对准了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中心位置。

    ……

    次日,圣诞节到来。

    《科学》杂志社官网也在这一天放出了一篇圣诞特别的论文,《analysis of plex uure by differential manifold》。

    大意就是通过微分流形来解析复杂宇宙结构。

    甚至不需要看内容,只看公开的论文综述,就能让许多人对这篇论文产生兴趣。

    因为综述中直接提到了经过推理跟计算,银河系中心存在多宇宙天体的可能,而且根据精密计算后得到的天体质量跟大小分析,这些天体还都是恒星。

    不是通过观察,而是完全靠推演,就能得出这个结论,的确是匪夷所思了一些。

    在许多人看来这个结论是否科学有待商榷。

    毕竟现代科学在两个方向上,几乎都是无知的,很多东西都得靠猜。

    一个微观方向,一个宏观方向。

    很多人认为薛定谔方程已经把量子力学给描述出来了,但实际情况却是量子力学依然有太多的问题。而且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很多方程是解不出的。事实上这个时代许多理论物理学家跟数学家的工作也趋于一致,都在埋头解方程。

    一维薛定谔方程,三维薛定谔方程,常态薛定谔方程,又或者ns方程。

    到了宏观方向,现阶段所有关于宇宙的理论都要加上假说两个字,比如宇宙大爆炸假说,脉动宇宙假说,白洞假说……等等。

    原因很简单,宏观到了一定程度,以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验证。

    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也只能先纳入假说范畴。

    就比如科学界目前公认的宇宙大爆炸假说,就是科学家通过广义相对论进行反向推衍,得出宇宙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曾经处于一个密度和温度都无限高的状态,称之为奇点。

    广义相对论在数学上是经过验证的,同时伴随着科技发展,很多科学家观察到的现象也在验证跟补全着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但这依然不能说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完全正确的,但可以说这是从唯物主义出发的一种假说。

    如果想要完全证明,就需要更多的证据。

    当然未来也可能会观测到某种现象,不符合现在的宇宙大爆炸模型从而证伪假说,然后科学家们再开始给出其他的宇宙起源假想。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人类真正意义上建立现代化科学体系不过短短几百年,毕竟中世纪的医生最科学的治疗手段还是给病人放血,甚至还有人信奉大便疗法,每天吃一勺便便,就能保证健康。

    而根据目前并没有验证过的理论,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年,用几百年的发展去探究138亿年甚至更久远年代发生的事情,的确是件难度极大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一个依然被困在一个小星球上的文明而言,其难度更是可以想象的。

    所以甚至可以说这篇论文是人类天文学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用数学理论推导出一种可以被现代科学验证的宇宙可能性。因为银心恰好在目前地球科技可以观测的范围内。而且这个结论还是跟现有理论并不相符的。

    至于观察到的只是2.6万多年前的星空这一点并不重要,毕竟相对于恒星动辄百亿年的寿命而言,两万年的寿命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就好像对自己再苛刻的人也不会计较自己每天会浪费那么几飞秒……

    于是即便是圣诞节期间,这篇论文依然惹起了极大反响,尤其是当这篇论文署名是宁孑的时候。

    天文学的圈子其实也不大。

    尤其是理论天文学家的圈子,当一个人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只要有了兴趣自然会跟熟悉的人分享论文的猜测,然后从小范围的讨论升级到更大规模的讨论。

    更别提许多天文学家也是玩推特跟脸书的,有什么感触了偶尔也会在公开互联网平台上发表几句看法,相互关注的同行如果有兴趣了,自然也会去科学官网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再有一个能无视互联网推荐算法,能肆意去传播它需要传播内容的智能主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