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 (第3/3页)

得到“人亡政息”的待遇,朱慈燃自然也对此感到不安。

    偏偏朱和垠在一些政见上与自己相悖,并且恰好当年朱瞻基被百官称为“好圣孙”,而如今朱和垠又被称为“好太孙”。

    面对这样的“历史相似”,朱慈燃说是寝食难安也不为过。

    因此,即便堵胤锡解释过了,但他依旧没有舒展眉头……

    “唏律律……”

    在朱慈燃皱眉的时候,朱和垠已经让人去传洪承畴等人,并自己坐上了一辆出宫的马车。

    听着耳边传来的车轱辘和马匹唏律声,朱和垠抬手将窗帘收起,静静望着窗外的景象发呆。

    相比十几年前,天启四十一年的北京内城显得更为繁华。

    这样的繁华不仅仅局限在四周的建筑上,也体现在了百姓的身上。

    曾经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在身上的丝绸,现在却穿在每一个行走于内城中的百姓身上。

    街道上有负责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他们年纪大多四十朝上。

    相比较二十几年前他们可以在打扫卫生同时坐下休息,天启四十一年的他们只能拿着扫把和簸箕四处走动。

    伴随着环卫局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在的北京内城地上甚至不允许一块果皮、一张纸屑的存在。

    这样严苛的要求,让许多环卫工疲于奔命,毕竟随手丢垃圾的人随处可见。

    尽管监国朱慈燃下令旨,让衙役对乱丢垃圾的百姓罚款,但此时的衙役们早就不似当年了。

    坐在马车上,朱和垠可以看到一些押运坐在巡逻的马车上说说笑笑,根本不关心四周的事情。

    环卫工都是较为弱势的百姓来就职的,他们自然不敢和衙役叫板,因此只能低着头来回打扫垃圾。

    在衙役们的笑声中,来往行人随意的将一些垃圾丢在地上,身后人行道上矗立的“不得随意丢垃圾”的牌子显得格外刺眼。

    “唉……”

    朱和垠一口气还没有叹完,马车就驶出了内城。

    它的目标是东城,因此在驶出长长的甬道后,出现在朱和垠眼前的便是干净整洁的东外城。

    在这里的街道上,百姓没有了内城那样遍身绮罗者的夸赞景象。

    出现在朱和垠眼前的,是许许多多穿着普通白布制成衣物的百姓。

    他们行事匆匆,大部分骑着自行车走在行车道上,赶着去城内各处找工作。

    确实,眼下已经是天启四十一年,大明的经济良好,农民获得了许多田地。

    可是,生活在城池之中的百姓却无可避免的面对着“用工荒”。

    这一切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一开始,在朱由检离开的时候皇店就已经占据了大明六成以上的经济市场份额。

    这还是那些年朱由检抑制的结果下,而出现的市场份额。

    自从朱由检走后,朝廷需要赋税,因此对皇店的遏制便很有限了。

    截止天启四十年,皇店在市场占有的经济份额已经达到了八成左右。

    以往在皇店里不会出现的成衣、玩具、花卉等个体百姓主要营生的商品开始连锁化。

    皇店在抢占已经存在的市场,这让民间个体商人的处境十分困难。

    加之朱慈燃更在意军工、农业等科技的研究,因此军备院对民生科技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

    没有新产品涌入市场,蛋糕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扩大,而蛋糕无法扩大,它所能维持的工人岗位自然也就不会增加。

    商贾破产,店铺被皇店收购,工人并入皇店体制。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城池百姓的生活还不会怎么样。

    可是问题在于,自从生产队和拖拉机体系在乡下建立以后,一些不喜欢种地的百姓也就将土地租给了生产队,自己搬到了城里生活。

    城里的支出很高,仅凭地租是无法养活一整户人家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有的农民返回了乡下,但更多的农民则是出卖体力换取报酬。

    原本已经饱和的用工市场开始变得拥挤,许多工人为了工作而恶性内卷,报低工价。

    这样的局面,导致了在整个市场背景下,个人如果不报低工价,那将很难在城内找到一个长久的工作。

    即便京城人口众多,市场庞大,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却依旧迎来了十分恶劣的内卷。

    曾经的北京城工作繁多,哪怕在万历年间,工价也从十五文到一百二十文不等。

    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京城的用工问题已经供不应求。

    在整个京城里,除了少部分技术工种的工价还能保持,许多出卖体力的工作工价已经开始下跌。

    几乎所有用工地方都踩着朝廷报出的最低工价来进行募工,曾经朱由检时期,每日工价还有三十文的力夫们,眼下也只能获得二十文的工价了。

    这样的现象已经维持了四五年,朱慈烺在离开京城时也曾提醒过朱慈燃。

    不过,似乎因为政务过于繁忙,因此朱慈燃把事情交给百官后,便专注其它事情去了。

    所以在朱和垠的眼中,此刻北京城普通工人的生活环境更差了。

    “最近……物价涨了吗……”

    朱和垠轻声开口,驾车的车夫听到询问,不假思索的回答:“涨了一些。”

    “你说,一个雇工还能养活一家人吗?”

    朱和垠询问着车夫,但这次车夫却不敢回答。

    他的举动告诉了朱和垠答案,而这时马车也从东城驶出,向着城外驶去,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