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兄弟同游
第六百二十四章 兄弟同游 (第2/3页)
到铁矿,那他就可以向西吞并克里米亚汗国。
当然,如果仅仅是火炮,那他不足以给予林丹汗吞并克里米亚汗国的信心。
真正给予林丹汗信心的,是他和沙皇米哈尹尔达成了协议。
蒙古人释放前番俘虏和劫掠的六万沙俄人,沙俄承认现在被林丹汗占领的土地为蒙古人所有。
不过,蒙古人需要帮助沙俄抵御克里米亚汗国的入侵,作为交换,沙俄会在每次军事行动前支付林丹汗一定的费用。
这样的行为在林丹汗看来,那可不就是曾经大明给他的“岁赏”吗?只不过不固定罢了。
只要自己对克里米亚汗国的打击次数足够多,那沙俄就得不断地拿钱给自己。
至于沙俄那边,原本贵族们就因为受不了克里米亚汗国的入侵而正在修建长城来抵御入侵。
如果林丹汗的表现足够出色,那完全可以用修长城的钱来雇佣林丹汗去打击克里米亚汗国。
让他们这群鞑靼人内乱,总比他们一起入侵沙俄好。
因此,两国在克里米亚汗国的威胁下达成“友好协议”。
不过,初来乍到得林丹汗并不知道自己得罪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克里米亚汗国。
站在克里米亚汗国身后的,是人口多达两千多万的奥斯曼帝国。
“大汗!额哲台吉让人传来消息,默罕默德带突厥人袭击了我们的营地。”
当苏布地合上地图,他抬头向着前方骑在马匹上的林丹汗汇报了刚才自己收到的消息,并将地图和羊皮纸交给了林丹汗。
林丹汗的脾气并没有收敛太多,当他听到克里米亚大汗默罕默德·格来带领奥斯曼人入侵营地的消息后,他立马就咬紧了牙关。
熟练打开羊皮纸和地图,他对照着地图和羊皮纸的内容,最终将手指放在了高加索山脉北部的丘陵上。
那里是林丹汗让察哈尔一个千户牧民放牧的地方,现在那里被洗劫,显然在那里的一千户牧民是凶多吉少。
一千户牧民能产出最少一千五百个士卒,对于只有八万兵马的林丹汗来说,牺牲一千五百士卒可谓不可承受之痛。
他西征以来,只有他偷袭别人,还没有别人偷袭他的份。
想到这里,林丹汗就收起了羊皮纸和地图,对着身边的苏布地喊道:
“加快脚步前往新哈拉和林,让明军和希瓦人在河中狗咬狗吧!”
“是!”苏布地很支持林丹汗的西迁之举,毕竟明军的战力是众所周知的,即便他们有八万蒙古铁骑,恐怕也经受不住明军的第一轮进攻。
因此,早早离开河中这个是非之地才是明智之举,而眼下,他们正在这么做……
俯瞰大地,数十万蒙古人和数百万牛羊的队伍拉长数百里,此刻的他们正准备从咸海北部绕道前往新哈拉和林(伏尔加格勒)。
在那里,将有数千万亩土地欢迎他们,而且还有密布的树林,让他们不用再忍饥挨饿。
至于他们身后的戈壁滩与黄沙,那就留给明军和希瓦人做战场吧!
“放!”
“砰砰砰——”
“彭!彭!彭……”
还是同一天,在明军向河中挺进,蒙古人向东欧逃窜的同一时间,明军的炮口对准了鄂毕河的鄂毕城。
在这一刻,二百门燕山五斤炮成为了丈量国土面积的利器,一发发铸铁弹在鄂毕城城头开花结果,将鄂毕城打得狼狈不堪。
“该死!”
“彭!彭!彭……”
作为西伯利亚总督,戈洛文一边大骂,一边狼狈的躲着呼啸而来的铁炮弹。
大明国力上来之后,石弹也开始逐渐退出战争,取而代之的是一枚枚铁炮弹。
二百门燕山五斤炮将鄂毕城打得遍地花开,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冒头。
他们不敢冒头的原因很简单,那便是只要他们试图反击,那城外游弋的一千多名明军神枪手就会送他们去见上帝。
相比西征的队伍,官抚民的北路军要更早出发。
他们与四月初四出发,至眼下,鄂毕河以东已经全数属于大明疆域。
一旦鄂毕城被攻陷,那就代表南边的秋明和塔拉两座石堡也即将沦陷。
大明将在天启二十二年彻底收复岭北地区,饮马岭北山脉(乌拉尔山脉)。
“砰砰砰——”
明军的火炮还在不间断地响起,城头的俄军也被摧残的精神恍忽。
自从林丹汗占领了乌拉尔山脉南麓的平原之后,他们就几乎和东欧平原的罗曼诺夫王朝失去了联系。
道路的断绝让军队的物资不足,生活在西西伯利亚的上万军民似乎成为了被抛弃的弃子。
思乡之情在各地蔓延,而当明军对西西伯利亚发起进攻后,这样的压力让许多人精神崩溃。
“停!”
鄂弼城外,看着一轮三次炮击结束,官抚民抬手制止了继续炮击,而是转过头对李过和刘宗敏开口道:
“你们各自带一营兵马南下去攻打秋明、塔拉两座石堡。”
“罗刹人的粮食根本不够坚持太久,一轮炮击将他们赶回城里之后,围困便是。”
“末将领命!”二人作揖应下,随后转身上马,带着军令,领着兵马向南而去。
剩下的官抚民看着远处的鄂毕城,他有些兴致缺缺的打转马头,低语摇头:
“这仗打得,真是无趣啊……”
他这话道出了眼下明军将领的通病。
由于武器迭代的太过厉害,因此以往的许多战术都成为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明军现在几乎对阵任何一国,一股势力都是扎硬寨,打硬仗。
正面打过去,然后灭国,就是那么简单。
在天启朝的大明,似乎没灭过一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国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武将。
不过这也就养成了,大明朝从上到下,对于打仗,大胜仗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如眼下,明明河中、岭北打得热火朝天,但此刻北京城内的诸多官员、权贵,还是主要注意力放在了齐王府和紫禁城内。
一晃十余日过去,齐王府和内廷的走动十分频繁。
朱由校回来后,他并没有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