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万事不留人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万事不留人 (第2/3页)

板上制造,然后用船只把预制梁运到长江中央,这个时候使用吨位更大的船只在旁边,为预制梁拴上铁链。

    随后凿沉原本运送预制梁的船只,等船只倾斜后,由于铁索在预制梁的一头,预制梁就会一头先栽入水中。

    由于预制梁是“回”型的空心梁,并且这种梁拥有“凹槽”可以和第二段梁契合,因此落入江底只需要打上铁栓暂时固定,然后就能像搭积木一样的一层层垒砌起来。

    只要回型柱垒砌起来,冒出江面,那就可以用蒸汽机抽水,然后往下继续挖掘,打地基。

    不过,由于迅流量太大,很有可能会有回型柱被冲垮的时候。

    因此长江得不断扩宽,来降低水位和迅流量,为此摧毁了不少良田。

    幸亏天启十五年江西、南直隶、浙江等省份遭遇大旱,许多河流断流,长江水位下降至三丈。

    尽管水位只不过降低了一丈,但工程顺利进行,所有桥墩向下挖掘两丈,然后开始搭建钢筋,浇灌混凝土。

    凸出水面的部分,只需要用木板合住紧密,然后浇灌就足够。

    这样,应天长江大桥总长三里半,其中主桥长两里半,共八联二十四孔,每孔计算跨度为三十丈,两岸引桥长一里,左右各二十孔,每孔跨度为五丈。

    大桥共两层,其中下层铁路桥宽五丈,上层公路桥宽六丈。

    整个工程从天启十一年二月筹划,天启十三年动工,天启十六年十月完工,历时两千三百六十四天。

    总之,在张延登口中,那许许多多听上去都觉得困难的操作,最终还是被完成了。

    对于大桥的完成,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毕竟历史上的晚清就有实力修建长江大桥,只不过舍不得银子罢了。

    到了民国,四处战乱,修建长江大桥就更成为了虚妄。

    但即便经过了近四十年的战乱,后来国家整合统一,还是在立国几年后修建了长江大桥。

    大明的工业底子和基础技术确实还不达不到晚清的时候,但在肯砸钱的情况下,长江大桥还是如约完工。

    只是这代价……

    “修建这桥,花费了多少银子,死伤了多少人?”

    听完了张延登对于长江大桥修建艰苦的讲述,朱由校眺望着远处的长江大桥,背对着询问起了张延登。

    面对他的询问,张延登也有些踌躇,沉吟许久后他才开口道:

    “整个京杭铁路花费二千三百余万两白银,仅应天的长江大桥就花费七百余万两,期间用工二十七万六千四百余人,凿沉船只一千四百三十二艘,牺牲一千二百七十二人。”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代表的是朝廷的真金白银,桥梁工人的身家性命。

    “所有的长江、黄河、淮河大桥呢……”朱由校再度背对询问,张延登也羞愧低下了头:

    “三座长江大桥,三座黄河大桥,两座淮河大桥,合计八座桥梁,目前一共花费三千二百四十七万余两,凿沉船只四千六百余艘,牺牲……四千五百三十七人。”

    “即便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和百姓性命,但如果不是大旱带来的水位降低,或许朝廷只能继续耗费人力物力,甚至最后只能想办法让各条河流暂时改道才能修通。”

    张延登这话让朱由校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是随着年纪增长,加上自己父亲也是早早驾崩,自己弟弟也要在日后离开自己。

    总之,朱由校对于人命却不像当年一样那么看得开了。

    三千多万两,四千多条性命,就为了修八座桥,这很难说值不值。

    最少在朱由检看来,这是不值的……

    “叙州宜宾的长江大桥也修通了,只可惜牺牲了六百多人……”

    在朱由校了解长江大桥那血淋淋的死亡人数时,远在北京城的朱由检也拿着最后一座长江大桥完工的奏疏在感叹。

    此刻的他坐在承运殿里,享受着暖气,但心里却冰凉凉的。

    四百余万两,六百七十二条人命,最后总算换来了长江中上游的南北贯通。

    在朱由检看来,这是不值的。

    之所以他觉得不值,是因为他知道大明所修长江大桥的规模远不如后世,并且所用钱粮也远远高于后世。

    晚清张之洞想要修武汉长江大桥时,上报的花费进需要一百七十万两,而大明的一两白银,购买力等于晚清的五六两。

    也就是说,晚清用一百七十万两能干好的事情,大明花了最少九百万两,人力物力都是五倍以上。

    从时代来看,这是不值的,因为朱由检可以选择更便宜的办法,比如在蒸汽轮船上铺设铁轨,一节节的把火车运到江对岸。

    只是,他一想到晚清的长江大桥拖了半个多世纪才修建起来,他就担心如果自己不修,大明的后世君王便会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下来,最后导致南北迟迟无法贯通。

    他清楚自己只是一代人,但自己却想做两代、三代、乃至四代、五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有的时候他也告诉自己,要相信后人的眼光和智慧。

    但每当他要做决定的时候,他还是决定在自己能做主的时候,把事情给办完,不给后人留下问题。

    “宜宾的长江大桥一修通,明年从眉山到宜宾的铁路应该也能全线贯通了。”

    “这段一旦修通,京陇铁路的难度就只剩下宜宾到乌蒙的四百余里山路。”

    “想来天启二十一年以前就能修通。”朱由检放下了奏疏,抬头看向了前来汇报的温体仁。

    温体仁一直没开口说话,只是在朱由检做出评价,得到了他的态度后,温体仁才作揖道:“殿下高见……”

    “高见算不上,不过京陇铁路如此,基本也够用了。”朱由检评价道:

    “现在最主要的还是京嘉铁路,既然眼下已经修到凉州,那估计修到嘉峪关也就是两年后的事情。”

    “国朝要收复西域,因此修到嘉峪关后,还需要继续从嘉峪关修建一条前往吐鲁番的铁路,然后由吐鲁番分为两条。”

    朱由检起身拿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