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广州繁会

    第五百四十八章 广州繁会 (第2/3页)

  花农们“吱吱呀呀”挑着一担担素馨花,把馥馥香风也带进城里,让朱慈燃他们也身处花海之中。

    “乖乖……这些鲜花如果送去京城,那得卖多少银子……”

    看着四周的花海,一名锦衣卫忍不住开口,朱慈燃也在和旁边进城的花农聊着天。

    在聊天下,他们才得知广州南边被冲刷出来的一些土地被人称为河南地,这上万亩土地上被人种满了鲜花。

    每天鸡还未打鸣,花农们便起床开始裁剪花朵,随后等着城门一开,花农们立马将鲜花推往了城内的花市。

    经过工部燕山官员的规划,广州城的大南门、归德门、小南门、正东门、正西门、大北门、小北门等大大小小的城门附近基本都做了花市。

    这些花市之大,仅素馨花每天就卖出不下数百担,其它的各种鲜花加起来,不下千担。

    “花还算好的,你现在要是在城门口等着,不到半个时辰,等我们都进去了,你就能看到一群家禽、牲畜被运进城里了。”

    和朱慈燃交谈的花农大声开口,这引起了朱慈燃的兴趣。

    因此在挤进城内后,他们没有离开,而是把车推到了兵马司岗亭的后面,坐在车上看起了城门不断涌入的花农。

    即便是冬季,即便只是一个城门口,但运进城内的鲜花还是络绎不绝,让人眼花缭乱。

    芬香扑鼻的鲜花被一担担、一车车的带进城里,的远处就是热闹的花市。

    花市整体是用水泥混凝土和部分木质干架搭建起来的,整体呈“口”字,将里面的花市圈起来。

    外面作为围墙的房屋都只准许有两层三丈的高度,在如今的这个时代,朱由检并没有因为水泥的产量在提高而催生一大片高层建筑。

    在他看来,高层建筑对于大明来说没有必要。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强大,不是用建筑的高低来评价的,况且大明地广人稀,也没有到需要建造“鸽子笼”来困住百姓的地步。

    】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高层建筑的老化问题。

    修建高层建筑,等到建筑开始老化,那需要付出的拆卸成本就很高了。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朱由检准许的高层建筑基本都是各地寺庙、以及坊市的商业街。

    寺庙阁楼的高度不能超过二十丈,坊市商业街的高度不得超过五丈。

    在这样的要求下,百姓们并不感觉压抑,而且也不影响商品交易和贸易。

    “哼唧……”

    正当朱慈燃在打量花市的时候,伴随着“哼唧”声,一头头被关在木栅栏里的土猪被挽马车拉进了城内。

    “来了!”看着被拉进城内的土猪,朱慈燃好奇的打量。

    对于一个人口大城,广州的人口可以从猪肉的销售量,推测一二。

    嘉靖三十五年在广州生活过的传教士就在《葡萄牙人来华的见闻录》中写道:

    “广州城里的统治官员命令调查每日的食品消耗量,结论是光是猪肉就要五六千头。”

    “要不是有很多人吃黄牛肉、水牛肉、鸡及大量的鱼,猪的消耗量将达一万或一万头以上。”

    “我难以想象,这样的消耗,城内到底居住了多少人,恐怕要比里本斯的人口多上数倍。”

    嘉靖三十五年尚且如此,更别提天启十六年了。

    朱慈燃数了数被运进城的家禽和牲畜数量,结果仅仅一个城门口,便涌入了上千辆装着家禽、活猪、活牛的车子。

    这还只是一个城门,如果放眼广州所有城门,那恐怕每日涌进的牲畜不下万头。

    这样的景象,还是朱由检已经迁移过许多次广州人口的结果。

    因此朱慈燃很难想象,在万历年间的广州城到底有多少人。

    “走,进去逛逛去!”

    见识到了广州城门口的景象,朱慈燃对于城内的情况就更好奇了。

    他们骑着四轮车,慢慢的骑行在广州城内那七丈宽的主干道上,随后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前往了南城的高第街。

    高第街以西是濠畔街,濠畔街则是以玉带濠相连。

    骑着四轮车行驶在这里,瞧见的是人烟辐辏,货贿山积,沿濠两岸,千庑万室,人烟凑集。

    各种各样的店铺沿着河边开设,一眼看不到边。

    河里,一艘艘乌篷船带着新鲜的鱼虾沿着河划船,有人呼喊便停下贩卖,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逛早集的笑容。

    “公子,我饿了……”

    朱慈燃还沉浸在广州的人文风景中,刘顺却摸了摸肚子,说出了有些煞风景的话。

    朱慈燃本想调侃一下他,但感受了一下肚子,便和刘顺三人把车停在了一家牛肉面摊旁边。

    “掌柜的,来四碗牛肉面!”

    “诶!”

    曾经说出来就要人打量的话,此时说出来却显得无比正常。

    朱慈燃看了看这家面馆,馆内是桌椅凳子,墙上张贴着官府盖章的证书。

    证书的字太小,朱慈燃坐得太远,没看清,但想来应该是批准贩卖牛肉的证书。

    宋元明以来,牛肉虽然属于禁品,但并非不可以贩卖。

    除了死牛比活牛贵的宋代,元明两代对于百姓是否能吃牛肉这件事情管得并不严重。

    哪怕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只要官府确定牛是正常死亡,那基本就可以正常流入市场。

    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官府更是基本不管了,而到了万历年间,别说吃牛肉,你就是戴着违禁品的“铁胃”出门都没人管你。

    晚明尚且如此,更别提眼下的天启一朝了。

    随着北方和南州大片草原被开发,大明在对于牛是否宰杀的态度上格外开放。

    只要农户上报要宰杀家牛,那基本都能宰杀,官府并不阻拦。

    或许有人觉得牛是生产力不能杀,但大明却没有禁止,因为这种事情越禁止,反而越有人会逆反屠戮,例如宋代禁止过甚,导致死牛比活牛贵,百姓争先恐后让活牛“自然死”。

    明代之所以放得开,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清楚百姓的逆反心理。

    尤其是朱由检,他只让官府统计耕牛数量,然后把控好数量就行。

    当牛肉进入市场,并且站稳脚跟,那一条与之配套的养殖体系也会建立,牛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