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荆棘
第五百二十二章 荆棘 (第1/3页)
“这西京城恐怕能容纳十万人生活了吧?”
“不止,足够二十万人生活。”
当杨炳文的声音响起,此时他正在与下了马车的金铉漫步在西京城的城墙上。
二人驻足在了一处箭楼前,而他们眼前呈现的,则是一个大半皆是空地的城池。
相比去年只有一个坊的坊市,眼下的西京城扩大了数倍,仅仅城墙便墙高五丈,顶宽四丈,底宽六丈,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
整个城墙的周长为二十里,面积一万六千亩,足够容纳二十万人生活。
尽管看上去那么大,但它仅仅是西京城的皇城,连内城都算不上。
作为皇城,其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
每处门楼有三重,分为闸楼、箭楼、正楼。
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整座城池修建在中轴线上,规划的道路分别是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以及东西走向的长安大街,外辅以十二条坊街,六十条长巷。
这些街道目前依旧是土路,但杨炳文可以看得出它们有多么宽大。
“城建的图纸,殿下几次修改,几次推翻,最后根据西京城的特点决定了整座城池的格局。”
金铉动身一边环绕马道行走,一边为杨炳文解释道:“朱雀大街宽六十丈,长安大街宽五十丈,坊街分别二十丈,长巷分别十丈。”
“眼下只修建了皇城,并且只修建了皇城之中的长安坊、朱雀坊和常宁坊、永宁坊等四座坊市。”
“占地六千亩的齐王宫和两千亩的六部、都督府衙门都还没修建,更别提其它坊市了。”
二人说着的时候,也走下了城墙,来到了朱雀大街两侧四个坊市里的朱雀坊。
“朱雀坊主要是民居但也有衙门存在,西京城由淄博县和临淄县组成,淄博县衙门就建立与朱雀坊。”
青砖街道上,两侧是一排排民居,其中无人居住,因此杨炳文和金铉可以肆意穿梭,讲解着各处不同。
西京城内的民居,主要呈“纵三横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有致,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
虽然是民居,但坊内建筑整体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是一座大明典型的南方特色的家园林。
杨炳文走过来了许多小院,它们的布局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
整个坊市的民居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大明建筑文化与齐国气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这些院子占地都不小于三分吧?”杨炳文站在一处院子里,不由感叹。
“确实是三分院子(184平)。”金铉含着笑意点了点头,杨炳文闻言也苦笑道:“这院子放在大明,便是一些秀才也住不起。”
“那是以前了……”金铉吐出一口浊气,笑着应道:“反正开荒开出那么多木材,而且劳改工只吃粮食,不废银钱,这些院子造价也不过就是几石米钱罢了。”
“那倒也是……”杨炳文微微颌首,算是认可。
二人走出了院子,走在空旷的朱雀坊内,望着空荡荡的坊内,杨炳文也好奇问道:“这些民居,你准备了多少?”
“四个坊市,约两千民居,容纳一万移民不成问题。”金铉回应着,同时又说道:
“不过按照你我刚才的推断,恐怕这些民居要闲置两三年了。”
“倒也不会……”杨炳文摇了摇头:
“家父推断,十六年冬季应该就会迁移第一批移民,按照你刚才所说的十六年田亩数量,差不多可以移民三四万前来齐国,西京城最少可以收容一万。”
“今年我出发时,国朝南涝北旱,百姓受灾严重,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吃树皮草根的情况。”
“朝廷没有赈灾吗?”金铉停下了脚步,皱着眉头看向杨炳文,杨炳文却摇了摇头:
“可以说赈了,但也可以说没赈。”
说着,杨炳文就解释了起来,而金铉一听朝廷的政策,就知道齐王殿下在把百姓往外赶。
“长痛不如短痛,殿下做得对……”
金铉和几年前变了很多,如果放在几年前,他肯定会据理力争,但眼下他已经不再那么理想化了。
大明原两京十三省里,除了云贵、两广、陕川六省外,实际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人口稠密。
这次的旱情已经足够体现出许多东西了,既然有拖拉机,那向外开垦可开垦的耕地,进而移民实边是必须的,朝廷必须做出取舍,不能又要名声,又要实惠。
“成德和太子如何了?”
放下了民生,金铉开始询问起了杨炳文关于成德和太子朱慈燃的事情。
他上次听说两人的事情还是去年,现在过去一年,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还是比较上心两人关系的,毕竟在他心里成德是挚友,朱慈燃是弟子。
“听闻万岁让太子在都察院学习,不过学了两年,却并没有什么成效,想来也是,毕竟太子也才十二岁。”
杨炳文为朱慈燃开脱,但金铉却皱眉:“怕是太子贪玩罢了。”
显然,作为朱慈燃曾经的老师,金铉很了解朱慈燃的性格,如果没有严师督促,那朱慈燃的散漫性格估计学不了什么东西。
“确实有些散漫贪玩,不过太子倒是常亲近百姓,常体恤民力,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吧。”
杨炳文笑着和金铉走出了朱雀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