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一路向南

    第五百零二章 一路向南 (第1/3页)

    “定国啊,你把饭吃了再走!”

    “好!”

    正月二十八,在距离三天就要开学的时候,李定国没有像过去几年的这个时候一样,在前往齐王府的路上,而是在家里帮忙收拾东西,并且刚准备返回京城。

    “这么晚去,能不能及时到京城?”

    坐在门口,李定国的父亲李大寿也担心的看着正在为牛圈铺草的李定国,但李定国却轻松的笑道:

    “没事,燕山县到京城的火车都修通了,我晚一点过去,等天黑上车,天亮估计就能到京城了。”

    “这么快?”从没有坐过火车的李张氏从屋里走出来,用围裙擦拭着手的同时,表情有些吃惊。

    “差不多,从燕山车站到京城北站是三百八十里,火车得开六个时辰,我到时候在车上睡就行。”

    李定国一边给牛圈铺草,一边笑着解释,他这么懂是因为他来时就是坐着火车来的。

    大明的铁路修建速度不算快,尽管每条铁路都动工超过二十万人,但速度也不过是每年四百多里罢了。

    京辽铁路从天启十年十月开始修建,中途经历了战事停摆两个月,但即便如此,到眼下也已经修建了将近五百里,

    由于雷酸汞的产量不断上升,各大钢铁厂用上蒸汽机后也不断冶炼出钢铁,因此这条铁路的建设要比温体仁预期的还要快。

    原本六年的工期,目前已经缩短到了不到五年,也就是再修建四年的时间,从京城走长城外前往沉阳的铁路就能修通。

    “等以后哪里都修通铁路了,农闲的时候,我带爹娘你们去交趾南边的占婆府玩,听殿下说,那边有沙滩大海,大海是蓝色的,很漂亮。”

    李定国也是坐了几次火车,感受了它的方便后,才知道了为什么自家殿下要大力修建火车。

    以前他以为火车只是军事上的用途比较多,后来他才发现,其实火车对民生的益处也很大。

    “坐火车那很贵吧?”

    虽说眼下有了田地,收入上来了,但李张氏还是很心疼钱,十分节俭。

    “也不算很贵。”李定国笑着说:“等我毕业入了朝廷,赚了俸禄,我带爹娘去。”

    “你从京城到燕山花了多少?”李大寿倒是直接询问价格。

    “一百二十六文。”李定国也不隐瞒,因为他怕说便宜了,导致自己爹娘日后坐火车没带够银子。

    “那么贵?!”

    果然,听到火车的价格,李张氏失声喊了出来,李大寿也有些咋舌。

    “坐马车都需要三十文呢,骑马的马料就得五十文,也还好吧。”

    李定国笑着起身,一边干活,一边回应。

    “从京城到燕山就得一百二十六文,去交趾恐怕得好几两银子吧?有去陕西远吗?”

    李张氏虽然嫌贵,但还是好奇的询问,毕竟她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从延安迁移到燕山。

    “远多了,差不多八千里吧,我们三个人加上弟弟妹妹,来回估计得二十几两。”

    “不过也不用那么多,我听曹秉笔他们说,军备院的蒸汽轮船已经有眉目了。”

    “到时候我们坐火车去天津,然后从天津坐船南下,估计也就十几两银子。”

    李定国侃侃而谈,但李张氏却打趣道:

    “我的小祖宗,你怕是不知道十几两银子够我们一家人干嘛了。”

    “够干嘛也不耽搁,反正小子出银子带你们去。”

    李定国笑着说,李大寿也帮腔道:“十几两银子,去去也没事。”

    倒不是李大寿舔着大脸啃儿子,而是他们李家开垦了不少田地,加上许多村里的人迁移去了北边,村官所也开始给他们重新分了分地。

    现在的燕山县分田标准是一人十二亩,因此李定国家里一家五口,一共有六十亩地。

    虽说没增长多少,但由于新政的颁布,原本他们家需要按照军屯田缴纳十赋三的赋税,现在只需要缴纳十赋一。

    尽管小冰河大旱导致降温,燕山土地的亩产降低,但六十亩地也能产出五十几石米,交了十分之一的田赋,像李大寿他们还能剩个四十八九石。

    除了留给自家吃的,剩下的卖给皇店后,差不多能收入二十两银子。

    李家迁移来燕山也好几年了,李大寿自己也攒下了不少银子,虽说十几两银子花出去肉疼,但咬咬牙也是可以的。

    当然,这主要还是李大寿觉得日子越来越好了,说不定以后能赚的更多。

    “你疯了?那可是十几两呢!”李张氏走上前来瞪了李大寿一眼,但李大寿却吧唧道:

    “这村子就只有八十多户了,照这样下去,恐怕再过几年,便只有五十几户了。”

    “五十几户分这几千亩地,估计之后家里每年能赚得更多,十几两花了也就花了……”

    “是啊娘!”李定国笑着从牛圈里走了出来,但李张氏却骂着这爷俩道:“你们倒是不心疼银子。”

    “你们出去打听打听,其它家一年才几两银子,十几两银子你们是说花就花。”

    “就那村口的那张家来说,家里七八个人,地只有八十几亩,我听张家婶子说,他们去年一整年才收了七十石米。”

    “卖了吃不完的米,家里也就只有十九两银子。”

    “张家什么情况你们能不知道啊?那是家里有人战死了,拿了抚恤田才过上的好日子。”

    “前些日子那些南边来的脚商也说了,陕西那边全家一年也就只有五六两银子。”

    “万一什么时候大旱一来,我们这点银子也不顶什么用,总不能全家去齐王府乞讨吧。”

    李张氏把话说的很难听,但这却是事实。

    李家富裕是占了迁移迁得早的好处,实际上传统两京十三省的百姓中,大部分百姓每户七八口人,一年只能赚五六两银子,顶多能吃饱罢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迁移是最快发家致富的路子,朱由检也在不断的开拓这条路子。

    不过,随着四周的土地都被占的差不多,只剩下一些北方和西域的绿洲、草原后,分地致富的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