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从善如流

    第三百九十六章 从善如流 (第1/3页)

    “修建门头沟直抵京城的铁路,熟铁全部用来建设铁轨,另外在枕木下加铺了小石子,还有……”

    “算出来了吗?需要用多少熟铁?造价几何”

    军备院内的一处院落里,朱由检在得知第四版蒸汽机即将应用的时候,他马上就为了准备了起来。

    他忐忑的听着算盘敲打声,而负责敲打的则是三十名翰林博士级别的科研人员。

    毕竟能从燕山几十万人挤到这里,因此对于军备院的韩林博士来说,这种计算过于小儿科。

    “需要用二百三十万斤熟铁,加上枕木、石子,一万人的人工,轨距四尺五,工期两个月,全长三十八里,合计三十五万两银子。”

    三十八里的平原铁路,对于灾民遍地,继续基建的大明来说可谓小儿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材料的准备妥当。

    “国朝去岁熟铁产量多少?”朱由检背负双手,侧头看向王承恩,而王承恩则是快速回答道:“应该是一万万两千万斤。”

    “每里约六万斤熟铁……”朱由检转身离去,王承恩连忙跟上。

    他跟在朱由检背后,而朱由检则是自言自语道:“这么说来,国朝的熟铁,每年只能建造两千里铁路?”

    两千里铁路自然不少,但对于朱由检来说太少。

    修建京城经太原、西安、抵达嘉峪关的铁路是四千里。

    修建西安经汉中、成都、昆明、直抵陇川的铁路是三千六百里。

    修建京城走长城外,经过朵颜、大宁、而抵达沉阳的铁路是一千四百里。

    修建昆明直抵交趾最南部占婆府的铁路则是两千五百里。

    最后一条从京城经过山东、抵达南京,最后目的杭州的铁路则是两千二百里。

    这五条铁路,便是大明眼下急需的铁路。

    第一条决定了大明西征,第二条决定了收复缅甸,第三条则是开发东北,第四条则是南北贯穿,第五条则是掌控江南。

    五条铁路,一共是一万三千七百里。

    按照大明的熟铁产量来说,似乎七年的时间就能将其全部修建成功。

    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地理复杂,恐怕七年过去,五条铁路只能修通最短的那一条。

    这么看来,大明的铁料实际上是足够的。

    然而,朱由检不可能一条一条的修建,在各省大旱洪涝,四处灾害的时候,以工代赈来解决灾民生存问题是他要做的。

    什么东西最能拉动就业?无疑是大基建。

    尤其是大明这种轻工业市场已经饱和,只能向外开拓市场的王朝而言,只有大基建才能解决天灾下的就业问题。

    这个天灾还有十四年才结束,而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在十四年里完成大明急需的大基建。

    大基建的拉动,也代表新货币的推行,以及银行业的崛起。

    五条铁路不是大明的极限,而第四版蒸汽机的运用,会让矿产和治金的产量节节高升。

    “第四版蒸汽机的一些零件工厂准备筹建吧,先从御马监调五十万两流水银投入门头沟。”

    “等四月小西洋和瀛洲的金银运抵国帑,再从国帑调三百万两银子,等第四版蒸汽机投产建设,立马将其投入辽东的鞍山、奉集,北直隶的迁安,还有……”

    朱由检说出了十几个地名,涉及的便是大明本土的十大铁矿和海外的十大矿脉。

    例如辽东的鞍山铁矿,以及奉集县的本溪铁矿,还有迁安铁矿,四川的攀枝花铁矿,南直隶的马鞍山铁矿,和南京的梅山等等……

    总之涉及的省份有十三个,需要建设矿区的有十九个,基本都掌握在朝廷手里。

    “各地各自修建通往河运、海运码头的铁路,里程数报上来,用各地的铁矿制造铁轨先行建设。”

    朱由检下达了令旨,这代表第四版蒸汽机运用,和运铁铁路的建设开始。

    不过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朱由检还需要增加矿工规模。

    只是挖矿毕竟是危险劳动,大明本土可以搞基建来创造就业,但海外不需要……

    “瀛洲、旧港,交趾,小西洋,南昆仑,南州……”

    朱由检念出了三省两司一州的地名,并说道:

    “三省人口太多,让各省布政使准备一下,将各省囚犯派往矿区工作,其余诸如水泥场、挖山掘石修路的工作雇佣本地人,工钱按照当地的工钱制定。”

    “当地如果矿区不够,就迁移囚犯前往南昆仑从事金矿挖掘。”

    “奴婢领命……”王承恩应下,而朱由检也说道:

    “自行车、钟表、玻璃等工厂可以筹建了,先前毕懋康的话你也听到了,这些东西的成本已经降低,你回去后和化淳商量一下吧。”

    朱由检说的这三杨,是大明早就掌握的几种技术,尤其是自行车和钟表,天启二年朱由校就已经做出来了,只是苦于当时的造价太高而没有推广。

    哪怕现在,自行车造价也在二两银子,钟表一两三钱,琉璃厂的玻璃更是一面窗户造价高达三百文。

    这些东西当时注定是贵族使用的物品,而第四版蒸汽机进入各行各业后,毕懋康估计的是,自行车价格会跌落到九百文,钟表四百文,玻璃六十文。

    虽然还是有些贵,但已经是百姓能承受得起的东西了。

    尤其是自行车,在驴价都三两银子的局面下,不吃饭不喝水的自行车简直是百姓福音。

    哪怕是云贵之地,工人工钱都在每日十文,基本三个月就能买下一辆自行车。

    加上各省都在兴建府道,水泥府道运用过后,哪怕是女人,初次乘骑一天也能骑出六十里。

    经过训练的士兵,在平地道路的地形下,一天更是能骑出一百五十里的成绩。

    这还是大明的橡胶行业不发达的缘故,不过徐霞客从欧洲商人手里买回了许多橡胶种子,这些橡胶种子在八九年后会成片的在旧港崛起。

    届时估计轮胎也会变得更类似后世轮胎,一日骑行二百里不在话下。

    哪怕没有火车,自行车部队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京城赶到大明最西的嘉峪关。

    自行车部队虽然听上去有些滑稽,但在这个时代,明军一旦装备,那可以说人均马步兵了。

    九十几万的马步兵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当年复辽之战,努尔哈赤靠几万马步兵把辽东二十几万步兵耍的团团转,如果不是明军有上直四骑卫和两万辽东骑兵,努尔哈赤说不定真的能戏耍一遍明军,然后从容撤退。

    复辽之战还是朱由检掌兵以来,第一次面对机动性比自己高的敌人。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眼下的建虏也不过苟延残喘,但心里那根刺终究拔不掉。

    只要火车能够把物资运抵嘉峪关,明军自行车部队就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