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五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
第两百九十五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 (第3/3页)
东河城往南的数千万亩平原足够他们开垦居住,明军只需要在沿途的各个隘口修建石堡,防止建虏走山道袭击灾民就足够。
另外从这一战的情况来看,明军在辽东的补给问题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朱由检想,明军完全可以在明年发动北伐。
说完这些,熊廷弼在信的末尾说了一下这一战的军功问题。
显然、朱由校想到的,他自己也想到了,因此他想让朱由检上疏,暂时搁置他个人的功赏。
显然这老匹夫还没有打仗打过瘾,还不想早早的领了勋爵后,在家里混吃等死。
对此、朱由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后才放下军情想了想辽东的情况。
这其中,迁移百姓、安置灾民的事情,朱由检相信熊廷弼和袁应泰可以配合的很好,所以不用他操心。
他在意的只有勋爵的事情和北伐的事情。
他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眼下确实可以进行北伐之战,并且就在明年。
但是!
这个北伐之战必须建立在一个事情安置妥当的前提下,那就是灾情。
不得不说、朱由检耽搁了太多时间,或者说事情太多,以他的能力只能在七年中将事情推进到这种程度。
大明最终没在天启六年以前解决后金,而天启六年和天启七年的灾情具体有哪些,朱由检个人也记得不是很清楚。
不是他没仔细看书,而是这个阶段的灾情开始络绎不绝的爆发,多到他个人都记不住的程度。
他唯一可以确信的是,灾情不会像历史上一样严重。
这其中,尤其是福建、广东、陕西三地。
福建和广东的问题很清晰,实际上就是人口太多,耕地不足而导致的粮食价格暴涨,之后引发民变。
至于陕西则是因为连续的大雪、大旱,导致百姓颗粒无收。
前二者的灾情,实际上已经被朱由检在移民实边的手段中解决了大半。
眼下的福建和广东两省,向旧港迁移百姓之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八十多万,向琉球则是多达二百万。
尽管朱由检不知道福建和广东人口多少,但再夸张也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万人。
也就是几番迁移下,两省近五分之一人口被迁走,内部的土地兼并和粮食问题大大降低。
哪怕明岁爆发灾情,那只要朱由检留好足够多的粮食,利用常平仓来平抑粮价,同时进行大举迁移百姓南下的政策,那二省的民变问题就很轻松的能解决。
至于陕西,旱情爆发之初在陕北,而眼下的陕北已经被朱由检迁移走了一半的人口,甚至更多。
延安府账面上只有不到三十万百姓了,加上朔方府顶多五十万。
以大明朝的财力,想要赈济这五十万百姓还是比较简单的。
唯一的问题是,陕北的大旱要持续十一年之久,而朱由检不可能连续无偿对他们进行十年赈灾。
“守法!”
朱由检对门口喊了一声,下一秒孙守法黑熊样的身躯就挤进了书房内:“殿下?”
“把这份图纸交给工部,今岁秋收之后开始进行河套至关中,关中至河西的驿道扩建,修葺。”
朱由检转身走到书架面前,拿出一份自己规划好的图纸,并且递给了孙守法。
孙守法打开看了一眼,发觉自己看不懂后,连忙作揖退出了书房。
朱由检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算了算赈灾的钱粮,随后想了想今年燕山毕业的学子们,最后只能皱了皱眉。
今岁的燕山学子,除了少部分可以进军备院的人才,以及进第三、第四学府的人才外,其余人他准备投入到工部,成立一个临时的衙门。
把钱粮交给大明的官员胥吏拿去赈灾,他可不放心。
倒是这五万多燕山学子,如果成立一个赈灾司,并且每隔两年不断的调换新人的话,想来可以避免更多贪污的事情。
这么想着、朱由检继续研墨,随后写了手书一份,让孙守法送往了燕山学府。
做完这一切、他大概心里有了一个数,那就是明岁的钱粮能不能进行扫虏之战。
“七月到八月之间开打,应该没有问题……”
算了算钱粮,朱由检还是决定在七八月间开打,因为这么一来,如果打成持久战,那十月份赋税也收上来了,明军可以步步为营的推进。
况且明代的灾情、多发于上半年和雨季,因此只要熬过这段时间,也就大概知道能不能北伐了。
北伐的事情他心里有了一个准数,接下来就需要解决熊廷弼口中的勋爵问题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不是问题,因为朱由检已经准备在日后不扶持文官参与军事了,因此他需要解决的只有熊廷弼等五人的问题罢了。
朱由检还是准备让五人正常授爵,随后继续在军中做事。
大明朝的敌人还很多,他熊廷弼也才五十八岁,还可以再打个几年。
等到他六十五的时候,如果不想打仗了,那回湖广老家养老倒也不是不行。
至于孙传庭、洪承畴、杨文岳、吴阿衡四人,他们的官职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点不用朱由检担心。
他唯一在意的就是孙传庭和洪承畴两人什么时候可以用,谁先用。
目前看来、朱由检还是准备先用洪承畴去对付安南,尤其是在四川爆发旱情的时候。
总的来说、在小冰河大旱下,四川由于长江和盆地的地形,实际上除了川东经常遭遇灾情外,其他时候都比较滋润。
加上粮食亩产二石有余,水利工程完善,整个小冰河四川最大的受灾人数也不过就是二三十万人。
这点人数,刚够明军收复安南的民夫数量。
等打完了安南,还可以将他们就地安置,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手书一份,让人送往了云南。
算起来、云南的水泥工厂应该都建立起来了,在水泥的加持下,修建一条通往安南的驿道倒不是什么难事。
这么想着、朱由检哼着小调走出了书房,而几份书信也分别送向了他们应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