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水陆?旱路?

    第268章 水陆?旱路? (第1/3页)

    “周围到处都是蛊惑人心和居心叵测的家伙,偏偏肩负重任我还不能随便动手,这可是不是一般的憋屈,好在你来了,你来了我就放心了,我带走你了两万五千人北上辽东,在沧州、景州留下了五千兵马,足够坚持到你率军抵达……,”

    “另外有一件事我需要提醒你一下,我曾经向李师道求借战船准备直接从百济登陆,结果被李师道以战船不足拒绝了。”

    看完李愬信件的第一时间,郭戎是一脸的懵逼,可以稍稍思索之后,郭戎眯起眼睛,静静的眺望潼关以东的广阔山河。

    李愬悍勇,擅长突袭,但是并不代表李愬是一个莽夫,更不代表李愬是一个没有大局观的白痴。

    相反李愬胆大心细,而且李愬的战略眼光非常好,对战局的判断,对战场的机会的把握能力非常惊人,可是说是天生的战将。

    自己是什么风格郭戎很清楚,四平八稳,走的是战阵之道,以势压人之途,以李愬对自己的了解和对于局势的判断能猜出自己会怎么走很正常。

    也就是说,在自己没李愬估计早就猜到了自己会怎么做,所以李愬已经提前预判了自己的预判,并且给了自己进军的建议。

    关于辽东,当初李愬在给郭戎上课的时候,认真的分析过当年李二皇帝亲征高句丽的整个过程。

    郭戎甚至还记得当时自己戏称那是在李二皇帝的指挥之下,陆路羊攻,水路偷袭,大唐最成功的一次两栖登陆作战。

    郭戎下意识就将现在的场景代入到了当时的推演之中。

    当时两日复盘推演的时候,郭戎从陆路走河北,经辽西,抵达辽东,目的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陆路的战场上。

    而李愬则带领精锐,走水路,从背后偷袭,釜底抽薪。

    事实上,郭戎制定战略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曾经的推演。

    郭戎的本意是以长缨军、左武卫为核心,以宣武、召义、义武等军作为附属,从沧州、汴州、郑州、滑州开始一路向北平推过去。

    而李愬则作为预备队,既防备可能会出现的意外,随时准备突袭,完成郓州一般手术刀式的斩首行动。

    李诵给自己的要求是肃清山东,不留隐患,而这是最稳妥也是最能够达到李诵要求的战术。

    当然从尽快取得胜利的角度来说,李愬的判断并没有错,自己走正,李愬出奇,况且,提枪从背后进入,那本来就是李愬的特长和爱好。

    事实上,郭戎觉得只要是从后面,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和补给,无论对手是谁,藩镇、叛军、乱军、异族,在李愬的眼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

    而且到了一半,郭戎突然回过神来,自己好像想差了,李师道没借船给李愬,狗曰的李愬这一次走的不是水路是旱路啊!

    走旱路!

    还是从正面走旱路!

    李愬这狗曰的,竟然换口味了!

    主动把自己当成正兵,这可不符合李愬用兵的习惯和风格!

    惊疑不定之下,郭戎再次将李愬的信举起,认真的阅读,然后一句之前被郭戎忽略的话映入了郭戎的眼帘。

    “按道理来说这理由站得住脚,而且航海监所属的海船确实不归他调遣,但是我总感觉有些不太正常,不过如今的胶东已经不是昔日的平卢了……,其实我还是觉得如果有机会可以来一次……”

    将这几句话翻来覆去的阅读数遍,再结合李愬不太正常的举动,一个完整的推论链条开始在郭戎的脑海中呈现出来。

    李愬是自己最早放在河北的钉子,也是对于河北藩镇的防火墙。

    李愬知道自己会调动大唐在河南道河北道的兵力,直接选择平推的战术。

    李愬知道他在自己的计划之内,一旦战事不顺利,那他就是重要的奇兵。

    李愬知道他的举动会影响自己的战略和布局。

    在这种情况下,李愬依旧选择在自己抵达之前提前出兵。

    郭戎想起了后世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中一计,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借刀杀人!

    没错,就是借刀杀人,

    只不过,和其他人的借刀杀人不一样,李愬这是在判断不准确辽东形势和方向的情况下,把自己当成了刀!

    当然,更大的好处则是代替自己吸引了度有人的注意力,同时代替自己进行了试探……

    毕竟,在真正出兵之前,谁也不知道辽东、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