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年前对公司的最后一遍梳理

    264 年前对公司的最后一遍梳理 (第2/3页)

制作倒是可以寻求国外合作,什么前后期都能完成,无非就是代价高一点而已。而且在制作这一块,当资本涌入到影视圈自然会带起一批公司去做。

    这个东西好复制,相对容易上手。

    关键还是剧本与导演,如果没有好的剧本与好的导演,什么优良的制作设备都是渣。

    这就是根本,电影再强调工业代也做不到如生产流水线一样批量的生产优秀的商业剧本与商业导演,因为这两类是创作,不是标准生产。

    “老俞,我们给那些给我们投稿的相对优秀的编剧,筛选出个名单,我们成立一个编剧工作室,定期找专业编剧大咖给他们上课培训,让他们专门生产剧本,给他们底薪加提成模式。你觉得怎么样?”宋鲁问道。

    “嗯……”俞晨想了下,“我觉得挺好,但问题就是可能会有相当一段时间他们产生不了效益,我们就会多一笔纯开支。”

    “这个开支倒不是很大,招二十个编剧,平均一个月给个三四千,一个月也才几万块钱,一年才几十万,这个小钱我们给得起的。招吧,把人招进来。我想,以后也可以解放一下我的工作,我尽量的让团队来完成剧本创作。”

    想了想,宋鲁下了这个决定,总是他自己写剧本耗时耗精力,有一个团队多好啊。

    后来的站写都工作室团队制了呢,何况是编剧。

    “行,编剧工作室成立,那就好剧本就会多,好剧本多,我们的再培养一批好导演有就更可行,那每年我们公司上映的好电影就会多。”俞晨越来越有信心,因为成为电影大厂的基础。

    “可惜,我们没有打通发行方,如果……”俞晨有点遗憾。

    “谁说没有的?”宋鲁笑道。

    “我不说是跟中影、安乐以及华纳的合作,我的意思是没有我们自己的院线。”俞晨解释。

    “老俞啊,你要看大势。未来的数十年,只有中国才是院线发展的黄金阶段。但放在全球来看,院线发展在未来十来年并不是发展而是保持不亏。国际市场跟我们是反的,为什么反着来,是因为我们在还之前未完成的账。”

    “这就像我们要把电影业发展到与国际接轨,那就需要成千上万家的电影院,所以这会是一个发展空间。但这只是针对国内而言,国际呢?国际未来的发行渠道不会再是电影院了。”

    “你从鹰酱国学习电影出来的,你是知道国际影片的收入票房一般只占到总收入的三成左右。更多的收入来自dvd租赁、电视点播、网络版权以及周边销售,所以,我们现在要布局的不是电影院线,而是更好的赛道,网络播放。”宋鲁说完看着俞晨。

    “为什么其它的赛道是更好的电影发行赛道呢,是因为院线有上映的时间限制,一般一部影片上映时间是30天,但是,你看电视点播,网络点播有时间限制吗?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一样可以继续赚钱,而且这类的渠道不需要重资产。”

    “老俞啊,院线利益在未来十年是好,但它是重资产而且风险大,把这块的利益交出去也非坏事,至少中影与各大院线还有安乐、华纳等公司能更好的团结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自己做院线,那就是把这些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