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又在制造话题了
252 又在制造话题了 (第1/3页)
接受这些专业媒体采访都聊些啥?当然是聊些专业的问题。
比如《大众电影》主要跟宋鲁聊的是商业电影,什么是商业电影,如何做好商业电影,商业电影中的文艺内核怎么表达等等。
对于这些宋鲁那是侃侃而谈,毕竟他是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魁首,他是最有资格聊商业电影这个话题的。
其中他就提到了一个对于商业电影的概念,按照模式来说当下最合适拍商业电影的其实是电影厂。
因为电影厂的模式是真正的好来坞的电影工业模式,由厂领导牵头作为制作发起人,文学编辑部生产剧本,再从导演室挑选合适的导演来执导,最后从演员部来选演员。
然后下面的摄影、美术、录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妆、服装、道具等工作车间等这些都是工业模式的电影制作方式,这些电影生产方式其实跟好来坞的电影大厂相比是一模一样。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电影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其实中国的八十年代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电影,不是仅在国内风糜,更是火出了国门的也不少。
比如在七八十年代那个电影票两毛钱一张的时代,票房上亿的电影都有很多部,最具代表的有:
《保密局的枪声》、《庐山恋》、《神秘大佛》、《少林寺》、《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等等。
事实证明我们的商业电影是成功的,只是由于后来电视机对电影的冲击,以及欧洲文艺电影的新浪潮、新现实主义以及作者电影等新思潮冲击了整个电影圈,让整个电影圈以艺术为准绳,以获奖为准绳来拍电影了。
面对这股思潮,当时可是在电影圈引起了大量的争论的,加上一批中国电影人获得了国际大奖,就让九十年代电影风向彻底的转了向。
而艺术电影、作者电影不需要电影厂的模式了。
票房不振、电影人又都去拍文艺电影、电影厂自身负担过重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冲击,电影厂纷纷倒闭,商业电影也被抛弃。
再过二十年,大家回头一看我们的商业电影已死,然后又在呼吁我们要学习好来坞拍商业电影。
然后很多的人又在分析我们的商业电影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差距在哪。
当年很多打倒商业电影的人是他们,现在呼吁商业电影的人有一部分还是他们,说起来真的很讽刺。
所以,中国其实根本不缺商业电影的模式,只要把以前电影厂那套,厂领导分析好市场,然后由他们牵头,文学编剧创作,再遴选出合适的导演,最后全国筛选演员,全国遴选出好的摄影、美术、声音、服化等团队,就是商业电影崛起的套路。
宋鲁侃到这里,《大众电影》的记者看不下去了,问了一句:“那为什么电影厂现在起不来呢?”
“那是因为两点,一是没有人才,没有了有市场有制片能力的厂长,也没有了好的编辑,更没有好的导演。二是没有资金,现在的电影厂谁能拿出五百万的资金拍电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