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攻萨摩藩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攻萨摩藩 (第2/3页)

臣,就必须为其服役一生。

    相比其他三个阶层,武士阶层还有三个优点。

    可以成为政府官员;可以称姓带刀;对平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农”占据85%上的人口,武士只占据极少数,相当于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

    相比于大明士绅还知道收敛些,江户武士看你瞅他一眼,便能立即拔刀杀你。

    岛津光久如此努力扬文名,也改变不了京都、江户人的刻板印象,认为萨摩藩的“武名”很盛,多是边远地方蛮夷不开化的人。

    而在岛津家自己历史当中,则是给岛津光久上了“文治之君”的称号。

    而征伐琉球之事,岛津忠恒主持的。

    岛津家的财政问题在岛津忠恒当政时期日益突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加强领地管理。

    岛津家的财政收入,海外贸易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但其财政支柱仍然是领地的农业收入,主要是米和其他的土特产。

    领地的农业收入,以年贡的形式上缴,这就需要加强领地管理,确保年贡能够收得上来,而且收得越多越好。

    再加上萨摩藩进行大规模的新田开发和河川整修工作,并且强迫农民们种植乌柏树,同时开始在藩内实行蜡专卖制,希望以此来改善萨摩藩的财政。

    但是乌柏树、蜡等产业都是不能立即见效,于是萨摩藩只能从地租上想办法。

    萨摩藩原来名义上1石谷米收4斗1合为地租,但是实际上经常收到5斗以上,农民口粮极少,生活十分的清苦。

    随着幕府要求闭关锁国,琉球对于岛津家是很大的收入占比,也非常注重海外贸易,甚至是日本最先使用火铳的军队,积极与荷兰等殖民者进行沟通,购买了不少火炮。

    如今就安置在港口的炮台上。

    日本锁国是一场爆发在九州的农民暴乱,虽说规模并不算太大,但江户方面还是费了老大的力气才将其彻底摆平。

    摆平过程中甚至还请来了荷兰人帮忙从海上放炮来对起兵者的根据地岛原城(岛原半岛)进行轰击。

    暴乱过后,他们对此次参与人员的身份核查,最终发现,这群人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徒。

    同时,幕府认为在众天主教徒的背后,还有一双更可怕的黑手在幕后操纵,那便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西洋各国势力。

    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推翻幕府的统治,再将天主教完全输入日本,从而将列岛改造成自己所期望的那样。

    天主教和洋枪洋炮一样,是舶来品,但是后者是给人用的武器,而前者则很有可能成为破坏日本原有社会宗教秩序的洪水勐兽。

    在这个问题上,幕府再一次运用了拿来主义,留下铁炮,取缔天主教。

    而为了更有效地杜绝天主教在国内的蔓延,幕府干脆连外国人一起给取缔了,这便是那道着名锁国令的由来。

    锁国期间,一切外国船只禁止进入日本境内,一切日本船只没上头的批条儿禁止走出日本境内,违者一律坐牢或是杀头。

    唯独两个国家可以在长崎搞一些贸易往来,一个是打着来自明朝的海贼王郑芝龙的旗号。

    另一个就是“非常义气”出手帮助日本,镇压岛原之乱,而且并不信奉天主旧教的荷兰人。

    两方势力通过锁国令,在日本吃的盆满钵满。

    鹿儿岛上。

    岸边的人群勐然间就乱了起来。

    因为海上突然出现密密麻麻的船只横着过去,船头上挂着是一把锤子的旗帜。

    此地不是交易地区,就算是出海什么的,也都偷偷摸摸的。

    因为锁国期间,查的挺严,但并不妨碍岛津家有船只和水手,特别是要控制琉球。

    当即就有人把消息传到了外城。

    外城称“乡士”,都是半农半士的身份。

    他们既有武士身份,又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当地农民有密切的联系。

    正是因为他们熟悉民情,知道农民的家底,哪家有什么弱点和软肋,都被他们拿捏得死死的,所以能够把领地内的农民管得井井有条。

    由于岛津家的财政状况,领民的年贡负担是非常重。

    但江户几百年,岛津家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