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武士的天命

    第一百二十三章 武士的天命 (第2/3页)

    “怎么会这样?”曹文宗将信将疑的问道:“是当地人桀骜不驯还是官吏太过贪婪?”

    “应该说两者兼而有之!”贺拔雍看了一眼藤原不比:“我说的对吗?藤原兄?”

    “虽然我很不想承认,但这的确是事实!”藤原不比笑道:“这么说吧!比起大唐的官吏来,吾国的在各领国为官之人可要贪婪多了,而偏远领国的百姓也是顽冥难治,所以我还真不好说哪一个才是真正导致有这么多叛乱的真正原因!”

    尽管贺拔雍和藤原不比的每一个毛孔里都充满了剥削阶级对当时倭国劳动人民的偏见,但他们对当时在偏远领国为官的那些武士们的评价还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大唐的州县官员是啥德行读者们从后世的中国史书中知道一部分,而那些在偏远领国为官的武士们就是同时代大唐官员们的加强版。原因很简单,在王文佐建立的那个粗糙到了极点的政治架构中,几乎所有的倭国官员都是没有俸禄的,不但没有俸禄,偏远领国的官员还有向中央缴纳租税、贡品的职责。

    当然,这些武夫也绝不会让自己饿着,他们自然会有办法装满自己的腰包。而偏远领国居民也都不是善茬,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倭国并不存在东亚大陆上原子态的小农家庭,而是大量的村社、部落,中央政权也没有能力搞“刀狩令”一类法令来解除普通人的武装,于是乎各种叛乱民变就是常态。只不过这些叛变没有统一的旗号,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在以近畿为中心的王氏政权派出的以武士为骨干的强大征讨军镇压下,一次次失败了。

    而在贺拔雍和藤原不比眼里,这种叛变其实未必就是坏事,反正作为一个外来军事征服者在上层占据核心的政权,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统治的根本就是自身的强大武力以及与本地武士集团建立的羁縻,前者自不必谈,后者就是看给这些武士多少好处了。而每次对叛乱成功的镇压,都会成为倭人武士集团的盛宴——参与叛乱的村社、神社、部落、旧势力都会被剥夺土地和财产,其中相当一部分都会被分给有功之人。而如果前去镇压的人失败了,那也正好可以将其从武士集团中剔除出去,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用元骜烈的某次对部下的训话为证:身为武士,你们没有高贵的血脉,也没有渊博的学识。你们唯一可以仰仗的只有手中的弓矢和身上的盔甲,如果不能在战场上击败敌人,那你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要么打赢,家名传续,要么败死,家名断绝,这就是你们的宿命。对于这种残酷到有些偏执的训令,倭人的武士们却觉得甘之若饴。

    事实上,几乎在所有的与叛军的战斗中,武士的镇压军在数量上都是处于劣势的,在大多数时候,叛军的人数都有镇压军的两倍、三倍甚至更多。而在野战中主动发起进攻的几乎都是武士一方,即便最后战败,陷入绝境,武士一方要么冲入敌阵战死,要么自杀,弃甲投降和转身逃走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绝大部分武士都是好不容易才得到今天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他们还没有忘记王文佐来到倭国之前自己的处境,相比起因为怯懦而被剥夺身份,他们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好名声,为子孙后代留一个再起的机会。

    因此就不难理解贺拔雍和藤原不比对待多如牛毛的地方叛乱的有恃无恐了——对金银铜矿山的开采和日渐繁盛的海上贸易不但让王氏政权的财库充盈,而且还提供了一支足以称霸濑户内海的海上力量,而使用东亚大陆先进武器和战术组织起来的武士集团又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忠诚和实力,同时他们还能得到百济故地唐军的支援,必要时他们还能从东北亚广袤原野的野蛮人那儿募集大量的雇佣兵。

    这头羽翼日渐丰满的猛禽已经在扇动翅膀,尝试起飞,而唯一能阻碍它的就是脖子上系着的那根铁链,只要挣断铁链,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