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院里院外
第113章 院里院外 (第2/3页)
突然,耳边传来孩提的哭啼声,小敏的心猛地一抖,直起腰,抻着脖子向四周张望,一个身上背着娃娃的女人,她一只手里抓着锄头和菜筐,一只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一行三人走在连绵起伏的山路上,脚下的雪化了一半,一半土,一半泥,一半包着冰的石头,走在上面一脚泥,一脚雪水,出溜滑。
路旁是看不到头的麦田,一道白光,一道黄土,一道显眼的绿;寒风掠过山涧,银色的雪拽着枯黄的叶片在半空飞舞,拂过河岸上的柳树,柳树慢慢苏醒,枝杈间泛起一簇簇鹅黄色的小芽,张着婴儿般的嘴吸吮着一滴滴露珠;黄莺展着蓝湛湛的羽毛,撩着嘹亮的歌喉,在树梢上翩翩起舞。
男孩突然挣脱了他母亲的手,跌跌撞撞向前跑着、笑着,昂着脏兮兮的小脸,瞪着圆溜溜的小眼睛好奇地寻找着唱歌的鸟儿。
女人急了,一边大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一边磕磕绊绊追赶着孩子的背影,吓哭了她背上的婴儿,风吹掉了她头上的破围巾,露出她乱草般的头发,和一张面黄肌瘦的脸。
小敏踩着脚下溜滑的石头跳到了岸上,跑到男孩的身边,男孩模样俊俏,圆圆的眼睛很像九儿,鼻涕越过了嘴巴,红红的小嘴勾着一抹笑,舔舐着口水,他头上戴着一个老虎帽,帽檐有磨损的口子,露着灰色的里子,身上的衣服无法看,破衣烂衫遮不住他细瘦的腿,一双赤裸裸的小脚丫黏着厚厚的泥浆子,像穿了一双泥土做的靴子。
“你,你叫什么名字?”小敏把手在衣服上蹭了蹭,她想摸摸男孩的小脸,她还没伸出手,身后传来了“噗嗒噗嗒”的脚步声,还有锄头拖在地上的“咔嚓咔嚓”摩擦声。
“你是谁?”一个柔和的声音绕过小敏的头顶落在身前,“你是?你是孟家的养媳妇,那天,你进门的那天俺见过你。”
小敏顺着声音看过去,一个穿着钗荆裙布的女人,一块灰色的围巾搭在肩头,说是围巾还不如说是一块破布条,绕在她细细的脖子上;长衣短褂,胳膊肘上有磨坏的口子,也许是没有布头填补那个洞口,露着里面一件褪了色的棉衫;一条灰不溜秋的破棉裤摞着几个显眼的补丁,每个补丁针脚均匀。
女人三十几岁的年龄,模样清秀,额头刻着两道不深不浅的皱纹,两鬓落着几根白发,眼角微微下垂,显得疲惫不堪,明亮的眸子里映着光的影子,流露着悲哀与伤感。
“您好。”小敏慌忙向女人弓腰施礼。
女人上下端量着小敏,踮着脚尖往河道里瞅了几眼,她发现了放在岸边的木盆,“丫头,你是出来洗衣服的吗?瞧瞧你的靴子湿透了,你快回家吧,不要着凉。”
小敏笑了笑,低头看看脚上湿漉漉的靴子,她的眼睛落在女人的脚上,她的心颤抖了一下,“大婶,你们怎么不穿靴子呀,无论怎么说,这天还是很冷的。”
“俺怕弄坏了,脱下来放在筐子里啦,等走到干燥的路上再穿上。”
女人嘴里的话很轻巧,似乎光着脚丫子下地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不值得一提。
“丫头,俺去那棵树下放下孩子,然后去锄草,这两亩地是俺租种你们孟家的,孟家人很好,没有收俺租赁费,只让俺每年给五十斤面粉……”
小敏不晓得两亩地换取五十斤面粉是多是少,她不知怎么回答,看着女人落寞的背影,她劝慰道:“大婶,今年的麦子一定有个好收成,大家都能吃饱饭。”
女人转过脸,向小敏笑了笑,那抹笑是强颜欢笑,“丫头,你说的没错,可惜,日本人早盯上了我们的饭碗,不等麦子熟,他们就会拉着队伍来抢粮食,俺们庄户人就是他们不花钱的抗力,不种吧又怕没得吃。”女人一边说着,一边拉着孩子朝着地头上那棵白杨树走去。
小敏愣愣站在原地,女人一点也没有说错,这是事实,潘婶就是为了抢收自己种的粮食被鬼子杀害了。
女人拉着孩子走到树下,把背后的婴儿移到胸前,抱在手里,婴儿睡了,睡得很香,蠕动着他粉嫩的小嘴,女人趴下身子在孩子脸上亲了一口,轻轻放在地上,她觉得不妥,又脱下她身上的破棉袄铺在地上,把婴儿抱起来放在破棉袄上,她又回头看着身旁的男孩嘱咐,“乖,看好弟弟,娘去锄草,然后挖点野菜,回家给你熬野菜汤喝。”
男孩懂事地点点头。
女人还是不放心,她从身后的筐里抓出一根玉米皮编制的绳子,绑在男孩的脚踝上,另一头系在白杨树上,做好了这一切,女人拍拍单薄的夹衣,抓着锄头,提起筐子,向麦田走去,看着像纸片一样的女人,小敏心里突生怜悯,女人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坚强勤劳的母亲。
黄忠脚下生风,转眼间到了西边的河道口,抬头看过去,几颗白杨树和柳树在风里摇动,树枝上落着几只鸟儿嗖喽着冻僵的喉咙,嚼着冷气,有气无力地叫着;朝霞拽着几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麦田里,他们的锄头下扬起一片片黄土,夹杂着他们粗重的喘息声在原野上飘荡。
黄忠看到了小敏和那个女人,还有绑在树下的孩子,他潸然泪下。
小敏没精打采地走回河道,蹲下身,把最后一块洗好的尿戒子放进木盆里,准备端起木盆,突然一双大手从天而降,先她一步抓住了木盆,她一抬头,满眼惊愕,高兴地跳起身,“黄忠叔叔。”
“丫头,慢点,脚下滑……”黄忠把木盆夹在腋下,“丫头,你怎么起的这么早,这冰还没化,水凉吗?”
小敏摇摇头,“不凉,冰下的水温热,在潘家村时,村头大湾里的水比这儿凉,俺不怕凉。”
黄忠背过身去,用袄袖擦擦脸,他知道潘嫂牺牲后撇下一个孩子,巴爷离开蟠龙山时把孩子留在八里庄沈家,沈老爷子托人捎话说,他的家不安全,被汉奸盯上了,要把孩子送到孟家交给敏丫头,这件事还没来得及告诉孟老爷,沈家出事了,沈老爷子被鬼子抓去了日本宪兵队,生死未卜,那个孩子不知所踪。眼下袁家院子里的人更棘手,顾不上那个孩子。
“丫头,叔叔有话跟你说,你听好了。”
小敏知道黄忠是爹的朋友,一定是爹捎话给她,她满心欢喜,“是俺爹让您捎话给俺吗?黄叔叔,俺也有话告诉您,您先说。”
“不是,是那个许家舅姥爷住在袁家旅店~”
小敏愣了,瞬间,两行眼泪扑簌簌而落,昨天送走赵妈的时候,她以为许家人会把她慢慢忘记,不会有人再想起她。
“舅姥爷?!他,他是特意跑来看俺的吗?舅姥爷他好吗?他是不放心俺……他从来没有走出过家门,他是为俺来到了赵庄,是吗?”
“是,他老人家心里念着你,丫头,你待会先不要回家,直接去袁家见见他吧。”黄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撒谎,他内疚,他不敢看小敏的眼睛,“丫头,你问问巧姑娘,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江管家也在,你知道江管家是做什么的吧?”
小敏曾经听姚訾顺说过,江管家是抗日战线上的老交通员,老人来赵庄一定是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丫头,你也有事想告诉俺吗?你先别说,让俺猜猜,昨天晚上,你在孟家大车院子里是不是见到了一个青年人?”
“是。”小敏又点点头。黄忠的话没有让她吃惊,那个男子对她说过,他认识黄忠。
“他是即墨人氏,他是孟家三太太的未婚夫,他从坊茨小镇过来的,孟老爷准备留下他做孟家车夫,以后你见了他要装作不认识,昨天晚上见过他的事情谁也不要告诉,明白吗?”
“俺记住了。”
“丫头,……你去袁家还有一个任务,你去了解一下今天寅时住店四个男人的详细情况,其中一个是袁家佣人四婶的丈夫,打听一下他们从哪儿来,准备去哪里。”
“四个男人?!”
“是,四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男人,你一定注意安全。”
“好,俺知道了。”
袁家院子里,江德州慢腾腾走到院门口,耳边的敲门声戛然而止,他怀疑耳朵出了毛病,身体迅速凑近门洞子,眼睛穿过门缝隙极目远眺,一个扭捏的背影渐渐远去,眨眼工夫消失在东面的巷子口。
堂屋里,石头手里提着大水壶站在卢茗的身后,他今儿起的早,脸上没有多少精神气,哈欠不断。
“石头兄弟给俺们添点热水。”卢茗把茶壶盖打开,向上挑挑眉梢,“石头,你今年多大了?”
石头把烧水壶的长嘴压在茶壶口上,懒洋洋地回答:“俺今年十五岁了,不,也许十四岁,俺不清楚,俺爹活着时告诉俺说,他捡到俺时俺还不会翻身。”
卢茗用手捋捋胡须,又问:“喔,石头兄弟是个孤儿呀,俺问你,老板娘这个人怎么样?对你好吗?”
“好,俺把她当娘。”
“娘?!哈哈哈哈”卢茗笑了,坐在他旁边的胖子和青年小伙子也笑了。
三个人笑得前仰后合,让石头一脸蒙圈,他把水壶拎在右手里,用左手背揉揉眼睛,疑惑地看着卢茗问:“你们笑什么?俺说得不对吗?俺自小不知娘亲长得什么样子,在俺心里老板娘就是俺的娘。”
听了石头的话,三人骤然收住了笑声,互相看看,低头不语,他们心里清楚,石头脑子不够用,是巧姑收留了他,让他有了一个家。
正在这时巧姑慌里慌张向这边跑来,她一边跑一边急赖赖地呼喊:“卢大哥……”
卢茗“腾”从椅子上跳起身来,大步窜到了屋门口,迎着巧姑问:“大妹子,你跑什么?发生什么事了?”
巧姑吞咽了一下口水,哆嗦着嘴唇,“大哥,门外有人敲门,俺猜想来人不简单,平日里,这么早没有住店的客户找上门,一定是二鬼子或者是查户口的,你们,你们怎么办?你们是不是应该先去后院躲一躲?”
“不简单的人?!呵呵呵,大妹子,俺们在河北地界买了良民证,俺们不怕,大不了……”卢茗攥攥拳头,他又怕吓着巧姑,赶紧岔开话题,“天亮了,俺们吃完饭去码头揽活,你尽管给俺们把饭端上来,爱谁来谁来,俺们绝不会连累妹子你。”
邵强从厢房窜了过来,从巧姑身旁跨进了屋子,不慌不忙走到桌子前,他的大手拍在桌子上,眼睛盯着院井,“老二说得对,巧姑娘,你去开门吧,有我们在,你们什么也不要怕。”
巧姑用腰里围裙擦擦手,转身往院门口走,她远远看到江德州在门洞子里徘徊。
“老伯,您怎么不开门呀?”
江德州晃了晃双手,摇摇头,他想说外面的人没有了动静,不知去哪儿了,他的话还没出口,耳边传来了“啪啪啪”的敲门声,震耳欲聋,巧姑张皇地站住脚,侧耳细听,声音来自铺子外面。
袁家铺子的门板和窗板还没有下下来,清早的阳光穿过了门板和窗板的缝隙,洒在铺子里面,铺子里的摆设清清楚楚,靠南墙根有个货架子,还有一个柜台,货架上面摆放着几瓶酒,还有装在玻璃瓶里的各种糖果,五颜六色那么鲜亮;台面上摆着几个大笸箩,里面盛着花生,瓜子,还有一瓷盘的花生轧糖闪着糖稀的金光。
随着“咚咚”的敲门声,从门框上飘下一层层灰尘,在缕缕光线里飞腾,撒在铺子的地上,落在奄奄一息的煤炉子上。
江德州撩起长袍从院门口踉跄到铺子门口,急匆匆窜进了铺子,轻轻打开两扇街门,眼前出现了一个女人的身影。
女人本来面对着大街站着,听到开门声,她扭着身子斜视着江德州,嗲声嗲气问:“怎么刚来开门?俺以为人都死绝了。”
江德州微蹙眉头,厉声问:“你,你找谁?”
女人往上梗梗脖子,横挑鼻子竖挑眼,“你是谁?怎么敢用这种口气与俺说话?是住店的吧,哼,你言辞粗鲁,没有星点素质。”
江德州手足无措,急忙拱拱手连声赔不是,“这位大嫂,对不住了,俺是住店的,是巧姑娘让俺前来开门,您是谁呀?来住店吗?”
眼前的女人四十岁左右的年纪,乌黑的头发,高挺的鼻梁,模样不丑,举止动作有点嚣张,身体左摇右晃,一双杏眼滴溜溜转往上瞟,根本没把江德州放在眼里,说话夹枪带棍,“俺知道你是住店的,巧姑呢?她人躲哪儿去了?”女人翘着莲花指绕着耳朵边上一缕散发,“俺是她的母亲贾氏,你告诉她,她娘亲来了,不,不用那么费劲巴力啦,你快给俺让开一条路,让俺进去找她。”
“巧姑的娘?!”江德州大吃一惊,他回头瞅瞅站在院井的巧姑,的确巧姑五官有点像眼前的女人,只是这个女人眼睛里多了狡黠与跋扈。
“哪来这么多废话?磨蹭什么?你想冻死老娘吗!?”贾氏打断了江德州的话,把两扇门板向两边哐当一推,门板撞在左右墙上又弹了回来,烟筒上坠着的冰溜子“啪嚓”直落而下,不偏不倚砸在贾氏的头上,疼得她在原地跳了个高,“谁?!谁打俺?”
当她看清脚底下破碎的冰碴时,用绣花鞋狠狠踢了几脚,嘴里叨咕着两个字:“晦气。”
江德州抓住两扇门板,后退了几步,给贾氏让出一条路。
贾氏扭着不胖不瘦的腰肢挤进了铺子,直奔院井,乍然,她停下了脚步,只见巧姑操着双拳站在院井里,向她怒目而视,像守株待兔的猎手。
“你在呀,俺以为你不在院里呢。”贾氏故作镇静,不疾不徐从怀里掏出一方手帕,把两条胳膊抱在怀里,鼻腔里“嗷”了一声,在巧姑身前背后转了一圈,拿腔作调,“怎么,发财了不认识你亲娘了吗?”
江德州关了铺子门走回了院子,他一会儿看看贾氏,一会儿看看巧姑,两个女人脸色很难看,像斗架的公鸡暗暗较劲,各不相让。
巧姑秀眼圆睜,“你来做什么?俺不认识你。”
“吆,你不认识俺?!谁家姑娘不认识自己的亲娘,这话让大家伙儿都听听,评评理,天大地大不如娘亲大,这个道理你不懂吗?也是,你没生过孩子,自然不懂做母亲的不易,瞅瞅你,你不认俺,俺更不想认你,俺这张老脸羞得慌。”贾氏用手掌拍打了自己的脸几下,在地上跺跺脚,“俺只是没有办法了,你,你先给老娘找间干净屋子,让老娘好好睡一觉,然后咱们再好好掰饬掰饬。”
有句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贾氏强势性格让她失去了一个好丈夫,巧姑爹处处迁就她,累死在码头上,她没有后悔过,没有为她的男人流过一滴泪,这种女人心里只有自己,为了个人的利益毁灭了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她把懂事伶俐的巧姑当做拖油瓶,扔给了年迈的老母亲不管不问。
巧姑爹活着时挣来的钱自己不敢留一文,也不敢给巧姑买件衣服,给巧姑买块糖都要与她商量半天,贾氏还是觉得不够本,她喜欢穿好衣服,喜欢戴珠宝,她羡慕穿金戴银的女人,羡慕她们有个好丈夫,反过来看看自己,不仅没有像样的首饰,每天还要穿着粗布衣裳下地帮佣,她心里特别不爽,她觉得是巧姑爹没本事,没有让她在人前显贵,巧姑爹死了,她很快找了一个巧舌如簧的男人,又怎么样呢?她跟着这个男人不仅没有好日子过,还受尽了欺凌,真是一物降一物,这个男人为了吸食大烟卖掉了她唯一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在她找到另一个下家之前没地方去,只能来投奔巧姑。
而今面对着巧姑,她依旧气焰嚣张,“怎么?你还想撵你的亲娘走吗?没有我哪有你?你的钱哪儿来的?死丫头,俺是你的娘,俺没地方去,不来找你找谁?”
“你不是跟着那个男人离开了赵庄了吗?还回来做什么?”巧姑的胸脯起伏跌宕,她满心的气恼,如果不是院井里有外人,她真想骂人。“你不是说俺是扫帚星吗?你不是说俺妨死了俺的爹吗?你不是讨厌俺吗?自小你不待见俺,俺就是你手里一件不稀罕的玩意儿,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说卖就卖……”
听到院井里吵吵嚷嚷,卢茗和胖子走到了堂屋门口,他们扒着门框向外眺望。
贾氏心里有愧,嘴上不饶人,她不想在这么多人面前丢面子,语气更加猖狂无理,“你就是扫把星,俺说定了,说死啦,你混到今天是怎么会事儿,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你还害怕别人说三道四不成?你妨死了多少男人?”贾氏踮着脚在院井里上蹿下跳,一会儿拍打着自己的大腿,一会儿磨牙凿齿,唾沫星子乱飞。
针锋相对的争吵声传进了火房,这是巧姑自家的事情,四婶不便插嘴,她一边唉声叹气,一边把锅里的疙瘩汤盛到了碗里,摆放在身后的案桌上,她又把锅里舀上水,又从案子下面掏出一个面袋子,攥在手里掂了掂,里面只有两斤左右的玉米碴子,这点粮食不够做五个玉米饼子的,熬几碗玉米粥不顶饥,后院的抗力也要吃饭,还要去做卖力气的活,怎么办呀?四婶攥着面袋子又往屋门口走了几步,扒着门框往院井里瞭了两眼,她想问问巧姑,是不是让石头去永乐街上买点面粉回来,她的话噎在嗓子眼里。
贾氏无理搅三分,手指头点在巧姑的额头,“俺骂你怎么啦?街上哪个人不骂你,不信你买四两棉花纺一纺,俺没说半句假话。”
贾氏的话气得巧姑全身哆嗦,她抱着脸痛哭失声。
外祖母在炕上躺了三个多月,老人嘴里每天念叨着女儿的名字,弥留之际,迟迟不愿意咽下那口气,瞪着一双大眼睛盯着屋门口,“丫头,把你娘亲找回来吧……”
邻居大叔在麻将桌上找到了她,让她回家看一眼气息奄奄的外祖母,她却无动于衷,继续摆弄着手里的麻将牌,扔下一句话:“俺回去看她有什么用,看她与不看她,她都要死,她是想让俺给她买口棺柩,有那闲钱俺还想买几件衣服呢,哼,人死如灯灭,买那个有什么用,一张破席子就是她最终的窝。”
老人死了,鞋匠找来邻居在河道口挖了一个坑,把裹着一领破席子的老人放在坑里,她唯一的女儿贾氏没有出现,只有披麻戴孝的巧姑跪在坑沿上哭得死去活来。
那年巧姑刚刚十四岁,就在那年她嫁给了六十多岁的鞋匠,鞋匠有三个儿女,大儿子当兵多年杳无音信,二儿子和大女儿无事不登三宝殿,逼得他拿出积攒多年的十块大洋,从巧姑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