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4冲昏头脑

    1154冲昏头脑 (第2/3页)

    没说的,铜银合金,重量和品质都有保证。

    商人们拿到银币后就融过,知道里面是按一定比例的白银和其他金属,虽然说起来有些吃亏,可做成银币流通确实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便利的一件事儿。

    而且,铸造银币需要成本的,所以这点损耗商人们也乐意接受。

    反正这种缩水的银子,缴朝廷的赋税人家都是按照通宝价值算,可不会按实际含银算,这就很公平了。

    现在户部其实最头痛的还是银子不足。

    虽然国库里面银子多,更别说还是天子私库和太仆寺常盈库打底,可大明民间对交易白银的流通需求量非常大,铸币厂连夜赶工都应付不过来。

    想想,所有支出的银子,全部都换成银币发出去,不准再用银两,朝廷每年就要支出几百万两银子。

    现在还只是有少量银子流向江南,那边的土豪更多,生意做得也更大。

    而在南牙关和铁壁关外,两路人马一前一后潜伏在各条通道附近。

    不得不说,他们发现的所谓缅军埋伏的人,其实就是他们自己人,大家都是抱着一个目的来的。

    只不过,相互之间可不敢通气,甚至都在相互隐藏。

    蛮莫城外,一队缅军正在城外沿着大道巡逻,忽然就发现前方出现一队穿着孟养服侍的兵马过来。

    「注意,敌袭,快回去报首领。」

    打头的缅军队长大声下令道。

    身后的缅军在他的命令下,很快就聚在一起顶着藤牌平举着长矛,两个腿脚快的已经快步往回跑,他们是去给蛮莫城里报信,请求援兵的。

    蛮莫城原来的首领,在缅军兵临城下时就已经降了,之后缅军换上孟养军的穿戴,佯装成孟养的兵马继续守城。

    只不过,在他们控制蛮莫以后,已经封闭了交通,不准人往来。

    至于封关的理由,自然是他们正在和缅军交战,担心有缅军习作进入蛮莫城。

    而对大明方向来的商人,也是用这样的理由,拒绝他们进入孟养地界。

    这其实很不合情理,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按说打仗的话,对物资需求增加,对于大明商人的到来应该更加欢迎才对,抢购他们手里可用的物资。

    不过,或许是他们已经习惯了。

    只要不是公开打出旗帜,大明那边就算知道了也就那样,根本不会管。

    每年只要用宣慰使的大印盖个贺表送到昆明去就成,大家维持着表面的关系。

    好吧,这都是之前做做样子,现在孟养已经被缅军攻破了,他们也已经懒得继续伪装,都已经换成了缅军自己的装备。

    只是,很奇怪,对面过来的这队孟养兵在看到他们以后,并没有结阵准备交战,也没有转身夺路而逃,依旧继续向着他们这边走来。

    缅军组成半圆形阵线,他们也防备道路两边有孟养兵的伏兵,准备包围他们

    。

    不过,在孟养兵松散的队形走近只剩下二十丈左右距离后,他们仿佛才发现他们一般,都纷纷停下脚步。

    随后,孟养兵人群里就走出几个人,明显是队长一类的头目,继续向他们走来。

    他们身上虽然带着武器,却并没有要拔出来的意思。

    缅军队长一看这架势就松了一口气,这是要投降的孟养兵了。

    这段时间,成批成建制投降的孟养兵是真的不少。

    在思个发现挡不住了,又看不到大明的援兵丢下人马跑路以后,孟养兵就已经开始不受约束的选择投降。

    一开始只是个别人,后来发展成小队、大队开始投降。

    以前很难攻克的山口、关隘,只要缅军抵达,那里的守军就很快开门投降。

    他们也不想死,也不愿意继续打下去,他们的土司都跑了,还打什么。

    可以说,在西南这些地方,土司还真就是这些人的天。

    虽然被土司压迫剥削,可真要头上没了土司管着,他们还不适应这样的生活。

    其实,大明内地情况也类似,只不过在那里不是土司的天下,而是地主豪绅和里长甲长,还有就是村里的族老。

    村民们但凡家里有事儿不能做主的,就会去找他们。

    至于官府,穷苦百姓哪里敢往那里去想。

    就算出了大事儿,也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