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3宽甸六堡

    963宽甸六堡 (第3/3页)

,就是因为无法适应此时北地的严寒,留在那里是真要亡族的,这才被迫南迁明朝边境生活,愿意为此向明廷低头。

    李成梁向北拓展百八十里,魏广德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是有了一丝忧伤。

    知道那里非常吸引人,可他却不能让李成梁继续向北挺进,收获更多的土地。

    等魏广德把塘报交到吕调阳手里时,他还情绪不佳,只是低头思索此策利弊。

    外拓土地,其实也是有利有弊的,而弊端就是把大明向北的补给线再次延长,以此时大明在辽东的力量,魏广德对此有些担心。

    从永乐至弘治时期,明代对辽东的经营更是失策频频。

    首先是明成祖时期,为了收回藩王的权利,将宁王从大宁迁至南昌,导致辽东面向蒙古高原的防御出现巨大漏洞。

    而到了明宣宗时期,允许侯显招降的熟女真诸部内迁,导致长白山支脉这道天然屏障失去作用,明朝边军和女真诸部直接接触。

    而之后将开平卫内迁,导致明太祖构建的以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为核心的长城以北防御体系彻底瓦解,大明边防前哨尽失,以至于正统时期由知院阿剌率领的瓦剌骑兵竟然能直接冲到位于辽阳的大明辽东都指挥使司校场。

    而真正要命的,则是在明孝宗时期由户部尚书叶淇对开中法进行改革,史称开中折色制。

    开中法是明代为了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塞,实行的以粮食换取盐引,给予商人贩卖食盐资格的制度。

    开中法鼓励商人运粮到边塞,这一做法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为边塞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缓解了之前粮草紧缺的状态,有利于边防稳定。

    同时,将食盐的贩卖资格下放,促成了食盐的商品贸易,贸易的产生既调动了商人的积极性,也因为食盐税收给政府带来了利润。

    虽然此法削弱了盐官实权,也影响到盐场盐工收入,但主要问题还是让商人通过贩卖食盐获利变得困难,导致了食盐经营的不平衡和垄断现象,促使意欲垄断食盐贩卖的盐商就会勾结官员,官员本身也想从中牟利,导致了官商勾结、滋生腐败。

    但总体来说,开中法还是有利于边防稳固的,最起码边军、边屯没有受到影响,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在叶淇推行开中折色法,规定商人今后不必把将军粮运到边境城镇,只需向国库缴纳银两,就可以获得食盐转用。

    此举导致了包括辽东在内的所有大明边防重镇的商屯、民屯被败坏殆尽,其中的辽东由于未设府县、未施行移民实边,所以“旷土寡民难以养军”、地旷兵寡难以守卫等问题尤为突出。

    叶淇的盐政改革虽然让明廷在一年内增加了二百万库银的收入,然而彻底改变了明初开中法“盐政与边疆相结合”的国家军事战略方针,代之以食盐专卖作为直接获取财政收入的手段。

    这种短视的做法只看到眼前的财政利益,却看不到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

    开中法时,边境商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直接修建边境村镇,促进了边境地区军事物资的充足供应。

    但折色以后,直接分割了边城经济发展的基础,边商逐渐退出,村落被遗弃,边城军需再次紧张,军费开支大幅增加,明朝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危机。

    明朝所谓的“弘治中兴”,本质就是牺牲边疆发展换来朝廷一时的财政富余。

    此时的魏广德,就是低头在回忆在翰林院时看到过的那些朝廷文档,回忆边城衰败的原由。

    就当下辽东的情况,李成梁移堡之策虽好,可弊端其实也不小,但根源还是在于盐政的败坏,边城和边军彻底丧失活力。

    “善贷,善贷。”

    魏广德还在思考之时,耳中忽然听到张居正的呼唤。

    “想入神了,实在失礼。”

    魏广德急忙笑着解释一句。

    “善贷对此议有何想法?”

    此时张居正是高兴的,他看到第一眼时其实就已经选择支持此议,毕竟是一件大功劳。

    只是看到魏广德的反应,让他猜测,是否其中还有他未发现的难题。(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