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烧钱的芯片材料研究
第八百五十五章 烧钱的芯片材料研究 (第2/3页)
克来说,后续的这些事项他只是挑了个头提了个建议,怎么落实怎么执行、涉及到哪些人,他就不关注了。
身正不怕影子斜,哪怕有人要查秦克和他的老师姜为先,也绝对经得起深入调查。
只是自从钱鸿宾和何福源的事件后,业界似乎对秦克起到的作用产生了某种放大的幻想,对他明显产生了敬畏情绪,先前扣着不放人的研究机构都赶紧赔着笑脸放人离开,还亲自开车送到流体力学实验室的大楼门前。
随着近四百名新入职研究人员的加入,原本有些空荡荡的流体力学实验室变得热闹起来,姜为先与郭维阳两位老院士也承担起了更多的管理职责,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发挥余热”。因为没什么科研压力,也不需要熬夜,并不会影响到两位老人家的身体健康,秦克也就乐得由两位老院士帮忙处理诸多管理上的杂事了。
这些管理上杂事确实会占用很多时间精力,而且在这方面,经验尚且不足的的秦克,也确实不及两位老院士处理得老辣与得当。
他更多的精力还是投注于带队做科研本身。
几百名优秀且有干劲的科研人员加入,极大地推动了研究的进展,无论是“全国极端异常天气成因分析及未来推演”的自主课题,还是挂名为“夏国厄尔尼诺防灾应对”、实际为“夏国极端天气灾害防治应对”的大工程,都在短暂的忙乱过后变得井井有条,稳步推进。
因为方案计划已拟好了,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逐一细化落实,秦克和宁青筠在周一到周五,每天花上半天左右的时间就足以完全应付过来。
事实上他们现在已很少亲自到一线进行某个难点的攻关研究了,无论是丁跃峰师兄,还是邓兆亮、何庆国、徐加兴等人,都已被培养出来了,可以独当一面,再加上还有一批经验丰富、水平极高的新生力量,使得大多数研究中遇到的难题,都能在团队合作之中得到解决,而从气象气候灾害防治研究院得来的庞大研究资料、数据也在当中发挥出了极关键的作用,使得流体力学实验室的整体实力再跃上了一个大台阶,已成为了夏国首屈一指的气象学研究机构。
秦克与宁青筠更多的是做总体把控、进度监督、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案的审核修改,查看每周的周报,工作并不繁忙。
他们每天花上半天处理的事务,更多的还是参加“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的会议、对各个地方报上来的防灾应对措施方案的技术审核与经费审核,这是他们身为技术总顾问的最重要职责。
“厄尔尼诺防灾应对指挥中心”只是一个临时开设的管理机构,总人数也就一百来人,并不算多,其中有超过半数是行政管理岗位,主要负责推进监督落实各项防灾事务。
而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是邀请了数十位业界的知名学者、技术骨干作为顾问和技术指导,由技术总顾问秦克和宁青筠带队,两人也可以自由加人,组成更庞大的“技术顾问团”。
之前钱鸿宾和何福源也在这个“技术顾问团”里,现在当然是除名了。
当秦克与这些所谓的知名学者、技术大牛交流过后,发现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挂个名而已,本身就担任着各自的要职,或者是高校的教授,或者是某些集团企业的高管、总经理之类,想找他们干活,实际上都会被他们转派到各自的学生、下属研究人员那里。
这些专家教授高管总经理应邀前来加入这个“技术顾问团”,与其说是发挥专家作用,不如说是拿着工资津贴并获得取得利益消息的便利。
指望他们,还不知道那2000亿能有多少发挥出实效,幸而秦克从没就将希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早早就通过发布了招贤令扩大手里的科研实力。
而这些专家教授高管总经理们在听闻了业界悄然流传开的有关钱鸿宾和何福源的“故事”后,对秦克都生出了莫名的敬畏,纷纷请辞,还有小部分人还没来得及请辞就被直接隔离调查了,结果原本差不多50人的“技术顾问团”最后只剩下了9人。这9人都是真正技术出身的研究员,年纪也在40岁以下,水平颇高,经验也丰富。
秦克对此很是感叹与无语,压去80%的水份,剩下20%真正干活的人……大概这也是不少研究机构的真实现状吧。
幸而流体力学实验室在姜为先和郭维阳两位老院士的管理下与这些研究机构绝不相同,基本上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