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早已经脱离了赚钱的低级趣味

    753 早已经脱离了赚钱的低级趣味 (第2/3页)

面临种种问题,正好给了各个机关可乘之机。

    比如红光机械厂的这次整改,或者说裁撤,其实就是大环境下的一个牺牲品。

    怎么说呢,从大方面来说,这并不是坏事。

    毕竟取消一个个孤立的国企,统一到机关领导下,等于打破区域垄断,重建国内统一大市场。

    因为在过去,因为一个个国企就好像国中之国,其他单位水泼不进,加上国企跟当地政府勾结,不联系的过于紧密,导致各个地方之间,其实都有很浓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话,会迟滞经济运行,增加各种成本,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这时期的国企改革,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打破区域垄断,重建中央权威。

    至于后来的分税制改革,那得靠后站了。

    话说回来,中影公司这种企业,虽然不是某个地方政府的企业,但却是某个部门的势力范围,依旧有点尾大不掉的意思。

    那中影吃了全国电影的发行红利,只吃肥了自己,却让所有相关产业都受损,这其实等于惹了众怒。

    只不过呢,中影的实力太强了,除非某些上层进行博弈,否则想改变这个现状,真的很难。

    过去,国内问题很多,一般来说,不会为这种小事儿而进行高层博弈。

    但如果涉及到一个能给国家带来诸如白天鹅轰炸机,高性能导弹,甚至F14战斗机的神秘且友好的组织,那就值得博弈一下了。

    反正只是找一个电影厂当试点,不是所有电影厂都有单独分账的资格,这么看起来,中影公司应该能接受。

    事实也确实如此。

    红光电影厂只是个刚成立不久的小厂,如果只有红光电影厂出品的电影,才能享受单独分账模式,那在国内整个电影市场来讲,影响真的不大。

    毕竟按照正常逻辑,一个小电影厂,你就是天天拍,又能拍多少电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曹志强是开挂的。

    而且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曹志强是可以境外电影公司合作的。

    如果以红光电影厂的名义,引进境外电影,或者干脆以合拍,或者合作投资的形式去搞,那境外电影就可以直接通过红光电影厂,在国内发行。

    换言之,这个口子一开,等于让只是负责电影制作的电影厂,拥有了独立发行权。

    哪怕这个发行权不是完全自主,要跟其他单位,包括中影公司分账,那也是划算的。

    别人只要算一算账,肯定乐意跟红光电影厂合作。

    要知道,国内电影市场,其实非常庞大。

    哪怕电影票的价格很低,可挡不住数量太多啊。

    动辄上亿人的市场,谁能不东西?

    哪怕电影票一毛钱一张,一亿人次,那就是一亿RMB的票房啊。

    换算成港元,一亿RMB,目前的汇率来看,那就是1.25亿港元啊!

    对比香江电影最高不过四千万港币的票房水准,内陆市场才是真正的宝地。

    一亿票房难吗?目前的国内来讲,是有点难度,但如果电影质量好一点,五千万RMB的票房绝对很轻松。

    这么说吧,如果香江目前的优秀电影能引入国内正常播放,而且没有限制,五千万RMB的票房,并不难。

    就以程龙的电影《A计划》吧,在香江的票房收益不过是两千万港币,如果引入内陆市场,一亿RMB的票房应该是跑不了的。

    没办法,谁让人家的电影质量确实好,来到内陆播放,那就是降维打击呢。

    不客气的说,香江的某些电影,比如《A计划》,其实要比日本电影好太多。

    你像高仓健的那个《追捕》,比起《A计划》这种电影,那就差老远了。

    当年《追捕》之所以能火的一塌糊涂,归根到底是国内审美水平太低,见识太少,所以初次看到国外的现代化场景,自然惊为天人。

    香江的现代化水平不比日本大多数城市差,所以香江电影如果能正常在此时的国内播放,那效果绝对杠杠的。

    要不然的话,后来也不会出现大量的录像厅了。

    还不就是国内一直不让正常播香江电影,导致他们只能通过录像厅的方式,来偷偷播放香江电影的录像带吗?

    如无意外,国内真正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