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真是打的好算盘啊!
333 真是打的好算盘啊! (第3/3页)
资企业,集体企业这种都不行。
然而,外地人想在京城的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企单位找到一个名额,那同样是难上加难。
因为这时期的京城机关事业单位,当然还有国企单位,早都是满员超编状态,都在想办法精简人员,没有几个乐意招新人的。
就算那些单位同意招收新人,也是得先紧着那些回城的京城本地人。
没错,此时的京城,可是有大量当年下乡插队的知青,这些出生在京城的年轻人大都还没着落呢,更别说是外地人了,哪怕你是个大学生。
项东方虽然是此时国内少有的研究生,但其实也改变不了她是外地人的事实。
正常情况下,她如果一毕业,立刻就要拿着派遣证回老家南京,然后在南京当地,去派遣证上指定的单位工作。
是的,包分配的意思就是,你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但你自己也没有选择权,安排你去哪儿,就去哪儿。
除非你有门路,能在正式下派遣证之前,就联络好下家,还要说服学校同意让你去那个下家。
要不然,你就只能听学校分配。
当然了,南京此时也不差,也是个大城市,但跟京城相比,那还是差不少。
尤其是事业前途方面,南京的发展前途,怎么能跟京城相比?
其实,如果项东方没认识曹志强,不清楚曹志强的具体身份跟本事,她恐怕不会有留在京城的奢望。
但她恰恰是个有心人!
所以在了解了曹志强的具体身份跟能量后,她就起了心思,想要进曹志强手下的单位,然后以这种形式留在京城。
项东方可是早就打听过,曹志强所在的红光机械厂先不说,就说他实际说了算的那个红光出版社,那可是妥妥的部伟体系的国企单位。
虽说都是国企单位,但国企跟国企还不一样。
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顶头上司,或者直属部门不一样。
比如市政府所属的企业,是地方政府控制,那就属于地方政府企业,像京城市政府直属的一些诸如汽水厂之类的,都是这种性质的地方国企。
但还有一些国企,是部伟直属的企业,这种企业不直接归地方企业所有,也不归地方政府管辖,反而还要地方政府出钱帮衬。
比如红光机械厂,就属于冶金部直属的下属国企,这种企业,就是部伟系。
实际上,像红光机械厂这种单位,如果不早死,能挺到二十世纪末,那基本都会变成央企。
总之,红光机械厂因为是属于部伟系的国企,其能享受到的级别要更高一些,待遇也更高一些,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有集体户口,以及大量职工干部名额。
红光出版社身为红光机械厂的下属子公司,同样也属于部伟系,偏偏还是文化口的,有正规的出版社执照,能分到的干部职工指标就更多了。
这里的干部职工,可不是没正式身份的临时工性质的合同工,而是正经在人事局挂档桉的干部身份,跟正经在劳动局挂档桉的工人身份。
其实,就算合同工,只要红光出版社乐意,或者只要曹志强他乐意,也是可以用红光出版社的名义,把那些合同工变成正规的工人身份的,无非就是让他们登个记,统一送去劳动局备桉而已,只是曹志强不想这么搞而已。
因为一旦变成正式在劳动局落档桉的工人身份,就不好调教了。
前期的国企改革为什么难,难就难在工人身份太硬,国企不能随便辞退人,也不能不发工资。
既然不能被辞退,又不能不发工资,哪怕会被扣奖金呢,但很多人就会肆无忌惮的偷懒耍滑,甚至直接顶撞厂领导。
只有那些处在困境中的,已经开始发不出工资的企业,才会出现转机。
比如后来的海尔集团,之所以能改革成功,并不是那个厂的老员工觉悟多高,说白了还是人家新来的张总人脉广,本事大,能要来资金,重新激活厂子,并且重新给已经发不出工资的大家发工资。
大家都是看在能重新发工资的面子上,加上不想工厂倒闭,不想丢了饭碗,那才听张总的话,开始谷底反弹,兢兢业业好好工作的。
要不然,当初有困难的厂子多了,想改革的领导也多了,其他厂子怎么不见成功呢?
同样道理,红光出版社虽然可以招正式工人,但曹志强就是压着不让,只招收合同工。
哪怕这些合同工的很多人的综合收入,其实已经比红光机械厂普通正式工人的工资还高呢,但这终究不是正式工,可以随时终止合同,随时辞退这些人。
可是合同工这一套,只能用在学历低的人身上,用在大学生身上就不行了。
因为大学生一毕业就是干部身份,档桉先天就归人事局。
这些档桉早就归人事局管理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国企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天然就是正规干部身份,最多一开始是个实习干部,但这个实习干部的时间也不能超过半年。
而一旦收了干部,轻易就不能辞退了。
不仅如此,像项东方这样的研究生干部,一旦进入国企单位,天然就要给安排京城户口,甚至还要给她分房。
比如当初的陈家邦,他当年就是干部身份进入红光机械厂,一来就给集体户口,而且还给分房的。
因此,项东方如果能进入曹志强控制的红光出版社,以她的身份,就可以正经留在京城,成为有京城户口的正经干部了。
真是打的好算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