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男人的加油站

    528.男人的加油站 (第2/3页)

    大家伙一听,心态都有些炸裂。

    船上的老人猛抽烟,说道:“世道不行了,海里渔获少了,我记得五几年的时候咱们小黄鱼捕捞的多,那时候摇橹撒网一下子也能有个一二百斤。”

    “我记得很清楚,57年,57年咱翁州渔场曾出小黄鱼三万吨,受到了国家的表扬。”王祥海说道。

    刘红梅撇撇嘴说道:“现在咱们全国渔场合计起来还能出三万吨的小黄鱼吗?”

    王忆说道:“够呛了,不过咱也别怨谁,以前敲罟作业,现在都用小眼渔网。”

    “而敲罟作业把冬季洄游来产卵的母鱼给一网打尽了,这小眼渔网又把春天回来长大的小鱼给一网打尽了,哪里还有鱼让它们去扩大族群啊?”

    现在各省市过来作业的渔船,都是奔着小黄鱼来的。

    听到王忆的话,许多人沉默了。

    他们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其实渔民靠捕鱼为生,他们很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奈何现实就在眼前,捕捞不到鱼便没法给老人治病给孩子交学杂费给家里添置新物件,甚至会吃不饱饭。

    这种情况下还在乎未来吗?

    即使有些人在乎,问题是在这里捕捞的人太多渔船也太多,其他的人和船在乎吗?

    除非国家制定法律,否则靠道德、靠眼光、靠自己是约束不了渔民们的手段的。

    这时候王东虎就说了:“王老师,咱好歹用的还是张网,网眼还不小,水花岛那帮狗熊玩意儿才狠呢,他们用胡子网!”

    胡子网是粘网的俗名,这网确实狠,它也算是属于张网的一种,却是三层网套在一起,收起来的时候网线密集的就像人的大胡子。

    但使用胡子网也不违法,只是但凡有点良心有点眼光的人就知道不能用这网来对付鱼虾,它太狠了,不给子孙后代留东西。

    所以众人便愤愤的骂了起来。

    一边骂一边收拾渔获。

    小黄鱼装箱,另外渔网里杂七杂八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渔获。

    章鱼乌贼、白虾对虾基围虾、海鲈鱼梭鱼大黄鱼鲳鱼还有带鱼。

    王忆最后甚至还发现了几个大牡蛎。

    海蛎子。

    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他捡起这些生蚝,脸上露出了微笑。

    王东虎看到后说道:“王老师真有意思,就爱吃一些边角料的东西。”

    生蚝在九十年代之前跟皮皮虾一样,都属于外岛渔民看不上眼的东西。

    这东西绵软可口,问题是壳太重了,肉太少了,城里人不爱买!

    再一个碳烤生蚝的神仙吃法还没有在人民群众之间流传开来,即使流传开了,现在谁家有闲心思去收拾一碗蒜蓉放入生蚝里烤着吃?

    最重要的是,牡蛎是男人加油站这回事跟中医关系不大,这个‘自古以来’真是欧洲人盛传它能给男人带来大补。

    比如拿破仑就说,生蚝是征服敌人和女人最好的武器。

    还有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贾科莫·卡萨诺瓦,他最爱的情趣游戏就是醉卧浴室里吃着摆在情人胸脯下的50只牡蛎。

    而这些说法现在还没有传入大陆,得等着港台的小资电影电视剧传进来后,相关说法才会盛行。

    现在捣鼓牡蛎去23年也很有利润空间,问题是王忆闲得蛋疼了,才会捣鼓这种一斤牡蛎八两壳的东西。

    他就是收集起这些牡蛎自己吃。

    这下子可没人说他要滋补身体了。

    王祥海帮他收集牡蛎。

    以前队里有时候赶海也会弄一些牡蛎回来,王忆会加上蒜蓉粉丝烤着吃,他是民兵队一员,跟着吃过,对那鲜美滋味记忆犹新。

    张网不适合捕捞牡蛎,这些都是不知道怎么零散刮进来的。

    王祥海看看四周,说:“王老师,你真想吃蛎蝗,那咱们从这里向东南开,换个小船,开个十来分钟就能到石丘海。”

    “石丘海是一大片的海底丘陵,有很多礁石,那里各种蛤蜊贝类的都有,蛎蝗有的是,淡菜有的是,你喜欢的那个西施舌也能找到。”

    “西施舌不好找。”石红心摇摇头,“石丘海那片现在有人专门找西施舌、文蛤、响螺、旺螺等等,反正这两年那片有不少人过去。”

    王忆说道:“能弄到牡蛎就行。”

    石红心笑道:“那还不是手拿把掐?石丘海就它和淡菜最多了。”

    第二次的张网下海,接下来只要比对着探鱼仪在海里转圈圈就行。

    王祥海留下坐镇,让王东虎和刘红梅陪同王忆去石丘海。

    他们换乘一艘小机动船,在海面上一路颠簸奔驰向东南方。

    途中遇到两艘船在吵架,刘红梅不听他们说什么就知道双方为什么争吵:“肯定是张网缠在一起了,这下子好了,他们麻烦了。”

    王东虎探头看,说道:“不一定,有一艘船是张网,还有一艘船是捕虾双拖网,应该是来捕捞红虾的。”

    王忆说道:“我看着最近咱们生产队就有不少红虾上岸,怎么了,又开始晒虾米了?”

    刘红梅笑道:“那肯定了,金钩虾米、银钩虾米,它们制作工艺基本一样,只是选用虾的品种不同,但都是以冬虾和春虾为上品。”

    “王老师你等着吧,过不了多少天,你又可以给你亲戚朋友邮寄咱们的虾米了,这次吃春虾米,滋味跟冬虾米还不一样,更甜更鲜更软和一些。”

    他们聊着天靠近了一片凸起在海上的礁石。

    白浪席卷海面,不时便涌上礁石翻涌而过。

    礁石岛屿外围停靠着两艘船,得有几十个妇女在岛上弯腰忙活。

    然后偶尔还有人从水里钻出来,这些是男人,穿着潜水服、腰上挂着网兜,都是潜水去寻找珍贵海螺和海贝的。

    正如王祥海和石红心所说,这岛上别的不多,就牡蛎和贻贝、扇贝多。

    上岛的妇女们主要是寻找值钱好吃的贝类,最次也得选文蛤,牡蛎她们只挑大个头或者薄壳的捡。

    礁石上下牡蛎众多,密密麻麻长在一起,祖孙好几代在彼此身上生长,这真是抱团了。

    王忆他们不准备找西施舌之类,他们目标是冲着牡蛎来的,扇贝也行。

    不过野生牡蛎扇贝并没有长到很大个头的,多数都是小个头,主要是生长空间被压制了。

    不像养殖牡蛎,养殖的时候都是分开吊养,一个网兜一个网兜的吊养在海水里,生长空间充足。

    野生牡蛎想找大个的得潜水去海底找,特别是海底有一些类似瓦片样石头的地方,那地方的牡蛎往往长得最肥大。

    据说在宋代的时候,广粤的沙井渔民偶然发现海底缸瓦片上的牡蛎比普通的更大,于是他们便有意识的往海里投掷碎缸碎瓦片,用瓦片和石头在深海域养牡蛎。

    因此,有些考证就说,牡蛎开启了国人人工养殖海产的时代。

    潮间带上也有的是生蚝,都是活物,很鲜美,只是肉不那么大。

    王忆三人带着工具,他们在岛上连劈带砸的忙后了好一通,最后将小船船舱给填满了牡蛎,这才准备离开。

    有先前上岛的人好奇的看他们忙活,看到他们带着一堆牡蛎离开后忍不住了,问道:“你们是在这里找蛎蝗盖子回去盖房子吗?”

    牡蛎壳子很坚硬,个头大小可以搭配,确实可以盖房子。

    沙井地区被称为牡蛎之乡,他们当地便有牡蛎壳子当墙壁盖房屋的传统,跟外岛的海草房一样,都是先民流传下来的生活技能。

    带着牡蛎返程,快要到傍晚的时候,王祥海指挥着劳力们开始收网。

    顿时,嘹亮豪迈的号子声响彻海上:“嗳唷嗬!老兄弟,加油哇!再来一个大啊大网头!”

    最终也没有大网头上来……

    小黄鱼的产量越来越拉垮了。

    返程中社员们对这个产能很不满意,王忆出于好心没有告诉他们:

    不管是小黄鱼还是大黄鱼,今年产量都是未来四十年最好的一年。

    不过他们今天收获也不止小黄鱼,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杂鱼,还有王忆他们收集来的牡蛎。

    渔船回岛,夕阳落下。

    正好有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海面上。

    夕阳晚照。

    带给海面一片温柔的金红色。

    此时正有好些渔船来到天涯岛,不少是传统的木质帆船。

    船尾有人摇橹,船上有人说笑。

    小小的船身,在金红的海面上蜿蜒出一圈圈波纹,逐渐荡漾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