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第2/3页)
价只为收够工厂里的设备?”
“三弟问得好,”伍二说:“一元八的价,只持续了十来天,一元五、六的价格可是坚持了一阵子。”
桌上的人都点头,就连老妈也知道废铁的行情。
“我们单位是重工业,家底子厚,”伍二说:“怎么可能二百万卖?”
“都是这样,”伍一说:“厂房、厂址、设备,只要是旧的就不值钱,说多少是多少。这里有好多换算方法,什么折旧、年头等等,它和破产正好相反。”
“大哥说的透彻。”伍三说:“来,喝酒。”
桌上的人一起端杯,就连老妈也随着孩子们端起了杯。
自从老伴儿走后,孩子们都劝老妈喝点儿酒,老妈就试着喝点啤酒。如今,老妈可以喝一个铁听了。
丁赞东嫁给伍一是滴酒不沾,后来两个孩子长大了。伍一劝媳妇:少喝多得胃,还可以陪老妈开心,又不让常喝酒的妯娌尴尬。如今,她的酒量,已经得到家人们的认可。但是她对丈夫玩笑的说,二两白酒可以享受一周。
洪红每次在老妈家却不多喝,一杯白酒,然后陪着老妈、哥兄弟喝点儿啤酒。
“妈,慢点儿喝。”丁赞东、洪红放下酒杯,看着老妈喝一大口便劝慰道。
“这不,”伍二接着说:“厂子买下来,钱从哪儿出?马上就政策扶持,申请生产就业贷款。用买来的厂子做抵押,就可以贷款四百万。二百万还账,二百万做为企业再生产、再就业的起动资金。”
“没有一家生产的,只是个说法而已。”伍三说。
“三弟,真把二百万投进去,扩大再生产、再就业。我看,所有买厂子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套国家的钱。”伍二说:“不过,话再说回来,不管是真是假,还是要招工的,摊儿得铺在那儿。然后招些残疾人。”
“当时,扶持残疾人就业,”伍一说:“免税三年。”
“对,”伍二说:“招那么几十个人,弄个项目,在厂里不死不活的捅咕着,慢慢也就自消自灭了……”
“当时,有些事情还是不明确的。”伍一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正是改革开放承前启后的时候。”
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几个的酒量是越喝越成。看得出来三人都在兴头上,两杯酒下肚,就连伍三也听不出舌头大了。
开心的老妈有俩儿媳妇陪伴着,快乐的看着桌上的孩子天南地北的唠着。这时,老妈吃好喝好准备下桌,孩子们都随着站起来,老妈看着孩子们。“哪有这些规矩,都坐下。”孩子们看着老妈开心的样子,他们才坐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院由平房跃上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