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郭京:这事儿我熟啊!(10400字!!)
第二百七十章 郭京:这事儿我熟啊!(10400字!!) (第2/3页)
量了一番。
附近的建筑楼层都不算高,普遍在3-4层的样子,墙皮早已脱落,墙上凹凸不平。
不少窗户破旧歪斜,仿佛随时会砸落下来似的。
街道上散发着一股古怪的酸臭味,一些行人麻木的往来其间,为数不多的摊位上也飞舞着不少的苍蝇蚊子。
大街的远处依稀可以看到不少冒着浓烟的工厂,看起来距离工业区不是特别的远。
随后徐云让车夫待在原地,自己沿着街边逛了起来。
他先是来到一位晒着太阳的老大爷面前,弯下腰,问道:
“老先生,可以和您打听个人吗?”
老大爷抬起满是皱纹的额头看了他一眼,紧了紧有些味道的衣服,没有说话。
徐云沉吟片刻,从身上拿出了一块早餐时留下的面包:
“老先生,这块......”
话音未落。
老大爷便一把抢过面包,双眼发光的对他说道:
“这位先生,您要找谁尽管开口,周围没有人比我对这儿更熟了!”
徐云的后半截话硬生生卡在了喉咙里:
“.......”
随后他深吸一口气,对老大爷问道:
“老大爷,街上是不是住着一家从德国来的人?”
“他们应该有六到七口人,夫妻的年纪应该在三四十左右,不过有可能看上去接近五十......”
“德国人?”
老大爷思索片刻,忽然想到了什么,说道:
“我懂了,你说的是海因里希一家吧?”
说着他朝前方一指,继续道:
“他们上个礼拜才搬的家,现在应该是住在28号,往前直走到底,然后一拐弯就到了。”
徐云朝他点点头:
“多谢您了,老先生。”
海因里希。
一听这个名字,徐云就知道老大爷说的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了。
随后他辞别老大爷,顺着门牌号一路前进。
五分钟后。
他停到了一处狭窄的楼梯口。
楼梯口的宽度只有一米左右,入口处挂着一个有些生锈的邮箱,下方放着一个铁皮水桶。
若是不仔细注意,很容易便会将这里给忽视掉。
徐云在入口处正了正衣领,放下袖口,朝楼上走去。
木制的楼梯走起来有些不踏实,声音咯吱咯吱的,仿佛随时可能塌陷下去一般。
好在徐云不是耳根,因此过程虽然有些压抑,最终他还是抵达了二楼。
来到二楼后。
徐云没有急着敲门,而是侧着身子听了听屋内的动静。
此时的屋内隐约可以听到些许响动,看上去应该有人在家。
见此情形。
徐云表情一正,伸出手,敲了敲门。
过了片刻。
屋内传来了一道奶声奶气的声音:
“谁呀?”
徐云清了清嗓子,和气的说道:
“你好,我是来找卡尔先生的。”
屋内之人很快说道:
“抱歉,这位先生,我耙耙不在家。”
徐云微微一愣,又问道:
“那么燕妮女士呢?她在吗?”
“麻麻也不在家,她和耙耙去找房东商量房租的事情了。”
徐云沉默片刻,忽然说道:
“你是珍妮,对吗?”
“欸?”
屋内的声音顿时拔高了几分。
过了几秒。
房门一开,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从中探头探脑的冒了出来:
“这位先生,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徐云朝她微微一笑,说道:
“这是卡尔先生告诉我的,他说他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儿,叫做珍妮。”
“哎呀......”
小姑娘这才慌手慌脚的把门全部打开,有些局促的搓着手,歉意道:
“抱歉先生,我不知道您是父亲的客人......”
徐云无所谓的摆了摆手,目光在小姑娘满是补丁的衣服上停留了几秒钟,轻轻一叹。
随后小姑娘看了眼屋内的时钟,对徐云道:
“先生,麻麻和耙耙应该快回家了,您要进来先等一会儿吗?”
徐云沉思片刻。
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这间屋子主人的身份还是有些敏感,既然对方不在家,那就说明天意如此,不见面也好。
想到这里。
他从身上取出了两封信,交到了小姑娘的手中,嘱咐道:
“珍妮,等卡尔先生回来以后,麻烦你把这两封信交给他。”
“就说是一位东方朋友给你的,好不好呀?”
小姑娘接过两封信,好奇的翻了几下,问道:
“这位先生,信里头都写了些什么呀?”
徐云笑着摸了摸她的脑袋,回道:
“一些想和卡尔先生说的话罢了,不过千万不能偷偷拆开哟,明白吗?”
小姑娘重重一点头,一脸‘你放心吧’的表情:
“珍妮很听话,从不乱动耙耙的东西!”
徐云闻言忍不住捏了捏她的小脸蛋,站起身便准备离开这里:
“好了,珍妮,我要走了,你自己在家小心一点,再见。”
不过没走几步,身后的珍妮便叫住了他:
“对了先生,您有什么话要我转交给耙耙的吗?”
徐云原本想说一切都写在了信上,不过犹豫片刻,还是道:
“麻烦你告诉卡尔先生一声,哪怕是数百年后,火种也不会熄灭。”
“请一定要相信The Internationale......”
“shall be the human race。”
离开小屋后。
徐云抬头看了眼天空,呼出一口浊气,心绪有些复杂。
希望自己留下的两样东西,能够帮那位先生解决一些麻烦吧。
那封信中除了一些徐云想要表达的东西外,还有一些不会太过侵害工人权益的商业方案。
如果一切顺利。
另一位弗里德里希的欧门纺织厂应该能得到不错的效益,从而为卡尔先生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再不济......
自己在另一份信中留下的300英镑劳埃德银行的支票,也多少能帮上一些忙。
至少......
让那位先生不必再为房租和肚子发愁。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为苍生治水者,不可使其沉溺于湖海。
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为生民立命者,不可使其殒殁于无声。
.........
回到马车后。
徐云平复了一番心绪,又对车夫说道:
“师傅,现在出发去伦敦大学学院,尽量快点。”
“好嘞!”
车夫飞快的嘬了几口烟杆,完事后将杆头朝车辕一扣,麻利的一挥马鞭:
“驾!”
.......
一般情况下。
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通常都会拥有一所用首都名称直接命名的高校。
例如华盛顿大学啦、燕京大学啦、巴黎大学啦等等。
但英国却不一样。
伦敦大学在英国并非指代某所大学,而是一个由十几所大学一起成立的大学行政系统。
官方称谓叫做‘公立大学联邦体’。
真正能代表传统‘伦敦大学’概念的,一个读起来有些拗口、甚至有些low的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
这所大学成立于1826年,后世全球综合排名在10-20之间,位次倒是对的上它的定义。
当徐云来到伦敦大学学院门口时,正值周日上午礼拜结束,不少学生刚刚返回校园。
随后徐云依旧让车夫等在校外,自己只身一人走进了伦敦大学学院。
比起剑桥大学的精尖化方针,刚刚建校不过24年的伦敦大学学院无疑更加贴近后世对于大学的认知:
今年伦敦大学学院招录的新生足足多达1800人,全校本科生加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7000名。
等到1880年,它还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在读生破万的大学。
当然了。
以如今英国的人口和教育普及度来说,一所大学想要拥有超过7000的生源其实相当困难。
因此伦敦大学学院在建校之初,便搞了个骚操作:
允许择校生报考。
择校明面上是指“低于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学生,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这种生源说白了就两个字:
买分。
而且伦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