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整合
第六百二十三章 整合 (第2/3页)
了少数几个地方,保留城市和定居点,剩下的地方全部清空,作为自然保护区。
调查队伍的带队队长王勃,是一个背着步枪的年轻人,他是地质和水利专业的学者,曾经跟着唐菲林学习过八个多月。
当然他和初唐四杰的王勃没有关系,毕竟那个王勃是大儒王通的孙子,现在还没有出生,而且王通的一大家子早就跟着李唐跑去七河了。
而一旁负责安保工作的士兵,除了常见布袋甲之外,还有5名准备了天灾战甲的精锐存在,哪怕是附近部落敢窥探调查队伍,也绝对没有办法威胁到众人的安全。
王勃测量了怒江的水深,然后又在地图上写写画画。
之后半个多月时间里,他们调查了附近30公里的河道情况,同时和隔壁澜沧江的调查队伍进行沟通。
怒江与澜沧江中间的山脉中,两个调查队伍在两侧分别完成了定点工作。
然后就是一大批工程人员进驻。
工程队伍先在河道两侧的三体中钻孔,安装铁塔和铁链,紧接着布置了一连串的浮桥,在浮桥中安装了8台水力发电机。
这里的河水非常流量比较大,而且落差不小,对于水力发电机而言,是非常好的安装位置。
而浮桥式水力发电机,虽然效率和上限比不上大坝式水力发电机。
但是好处是工程量非常低,不需要建造水坝,只需要安装固定在河道两侧山体的铁塔,就可以通过铁链固定浮桥,在浮桥上安装水力发电机。
8台水力发电机的总功率是4000千瓦,足够供应工程队伍的需要了。
工程队伍通过飞艇调来了一台非常奇特的机器。
这个机器就是一台类似于推土机的设备,不过车头前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半球设备,这个半球的半径有1米。
当能量储存器插入机器的供能槽之后,驾驶员推动拉杆,顿时车头的半球迅速释放出一股强劲的电磁场。
电磁场作用在前面的山体之中,山体的岩石和泥土迅速被电磁场笼罩住,然后迅速分解成为细小的颗粒物。
一个半径2米的空洞,随着机车的前进缓缓向山体内部深入。
而能量储存器的能量,也迅速被消化,平均每小时超8000度电的能力,以浮桥水电站的发电量,每天只能维持机器工作8小时。
就是这8个小时,隧道将迅速向前方推进了300多米。
同时这支工程队伍中,还有非常多专门修炼了科学武道的工程师,他们利用能量储存器作为真气供应,利用电场合成的方式,改造着隧道的结构。
经过武道工程师精心改造之后,隧道变成半径2.5米,内部结构极其坚固的状态。
怒江、澜沧江中间的山体,距离并没有太远,仅仅是用了65天的时间,就挖通了41公里的隧道。
当然,这是两头同时开工的结果。
同样的工程,在金沙江、雅盘江、大渡河都在进行,有一些地方甚至同时挖掘了好几条隧道。
就在新历6年,11月5日。
唐菲林终于收到各个工程队伍的反馈,第一阶段的建设工程,终于全部完成了。
在地图上,从象雄州的雅江上游、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盘江、大渡河,再到最后的黄河。
通过隧道、天然河谷、水库、明渠,组成的庞大输水体系,终于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程。
接下来只需要将这些河道堵起来,就可以让河水从象雄高原的西南部,来到河西走廊。
第一期的设计输水指标,是年输水300亿立方米。
而最终设计的输水指标,是年输水2000亿立方米。
但雅盘江的其中一处岸边山体,被500吨炸药炸塌之后,山体堆积在河道之中,形成了一道堰塞坝,堰塞坝高度比之前的河面高38米左右。
雅盘江被迫形成了堰塞湖,河水水位不停的上涨。
而之前建设在附近的3条隧道,距离雅盘江水面有12米左右。
不过由于是冬季,雅盘江水位上升速度并不快。
而工程队伍则迅速加固堰塞坝,通过打桩和浇筑钢筋混凝土,强化坝体的强度,同时在24米的高度上,建设了一排泄洪匝道。
从雅盘江到黄河的各个部分,都开始进行截流,制造堰塞湖,以抬高水位,让水可以通过隧道自动流向黄河。
当浩浩荡荡的河水,冲入黄河中游之后,一部分被分流到河西走廊,一部分输入瀚海低地。
如果要让这些水,被彻底控制住,就必须修建青铜峡大坝,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河流流量。
此时只能属于分流的方式,将大约三分之一的流量,调入河西走廊之中。
然后利用河西走廊本身就存在的河道和水库,将水一路输送到玉门关附近。
唐菲林之所以启动这个计划,其实是为了让李唐知道,他们的绝域计划,注定是一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