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察尔汗盐湖

    第六十四章察尔汗盐湖 (第1/3页)

    西宁府,海西县。

    太阳高悬,炙烤着这片荒漠之地。

    陇西的西边,过了黄河,顺着黄河支流湟水溯河而上,在祁连山南侧黄河与湟水流域的三角地带,由黄河、湟水以及大量支流组成的河谷区域,就是“河湟谷地”。

    也是吐谷浑,隋炀帝西巡、青海道、唐蕃古道和大宋熙宁开边等历史之角。

    作为入藏的路口,西宁府是甘肃的重要辖地,在李自成逃亡康区后,这边有蒙古人和藏人混居的地方,就被大明控制。

    旋即,在控制河湟谷地后,西宁府自然而然就成立了,然后被规划到甘肃。

    “西宁府,下辖海西,海东,海南,海北四县,有民众三十余万,边军三千人,还有本地的巡防营两千人。”

    被烘烤的沙漠上,由一对骆驼组成的商队连绵数百步,铃铛脆响,脚踏沙土。

    晴空万里,硕大的太阳散发着光芒,将所有的云朵驱逐,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黄沙,毫无人气可言。

    骑在骆驼上面的商人们,一个个用纱巾将自己的口鼻捂住,即使热得要命,也不敢轻易扯下。

    司马布却管不了那么多,他将围巾摘下,从骆驼的背上取过皮囊,咕噜咕噜的往自己口中灌水。

    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气来:“这四县之地,又有何不同?”

    一旁的中年人则轻笑一声:“海东,海西,海南,三县,都是民屯之地,许多的牧民也喜欢在这种地,由此成为了粮仓。”

    “甘肃每到缺粮的时候,就会从西宁府调粮,缓解灾情。”

    “至于海西,这不就是少爷您要来的原因吗?”

    司马布这才苦笑道:“见识到了海东等县的光景,突然入的海西,还真有些不习惯。”

    “察尔汗盐湖!”

    说到这个名字,他表情格外的严肃。

    在以往,青盐是指甘肃,宁夏等地的盐湖,白中泛青,味道微咸。

    但随着西宁盐湖的开拓,尤其是硕大的察尔汗盐湖,立马就迎来了开发狂潮。

    青盐,这个名词,也就成为了西宁府湖盐的代名词。

    相较于其他青盐,察尔汗盐湖的盐,颜色更为亮丽,吃起来不苦,更细,味道更胜一筹。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察尔汗盐湖规模极大,开采极为容易,成本低,自然而然就成了首选。

    且,西宁府的位置是十字路口,北方就是甘肃,西边就是安西,南边则是卫藏,东边则是陕西,盐湖生产出来的盐运往哪里都方便。

    “为了这个盐湖,西宁府特地修了条官道,按照国道的规模修建。”中年人感叹道。

    司马布则笑道:“依托这盐湖,西宁府才成了甘肃第一府,年纳赋税百万,怎么珍惜都不为过!”

    “谁说不是?”中年人则配合道:“也正是因为在盐湖,许多鞑子也不放牧了,就牵着骆驼和马帮忙跑商。”

    “盐湖到西宁城六百里,没有这些鞑子,盐还真不好运走。”

    这时,司马布才注意到了路边。

    几头骆驼气喘吁吁地倒在地上,闭着眼睛只有喘气的份。

    其中一头白骆驼,极其显眼。

    而本来在行走的蒙古人,却突然离开了队伍,从怀中掏出了珍贵的水囊,咕噜咕噜的给几头灌下。

    而似乎注意到这些,队伍也缓缓停了下来。

    许多人都赶过来,跪在地上祈祷的。

    “这?”

    “白骆驼对于他们来说,是圣兽,只要遇上了就会带来好运。”

    中年人补充道:“这骆驼一看就是野骆驼。”

    “这要是献给朝廷?”司马布眼前一亮。

    “爷,你还是收起那份心吧!”

    中年人忙道:“您只要把这头白骆驼带走,就走不出这海西县。”

    “那些鞑子们可蛮的很,捅刀子都有可能。”

    司马布满脸遗憾。

    这时,忽然有一头骆驼走过来,圆脸的蒙古人气愤地挥舞马鞭,啪啪作响,声势极为吓人。

    “鞑子,鞑子,老子不是鞑子。”

    “别以为我听不懂汉话,这是骂人的话,老子不是鞑子,老子是牧民,跟种地的农民一样。”

    “是,是!”

    中年人立马就低头认错,陪着笑:“都怪我这张臭嘴,您原谅,您大人有大量!”

    “哼,以后嘴巴放干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