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金边高棉

    第一章金边高棉 (第1/3页)

    通史,自然不是纪传体,而是编年体。

    安南的起源上,则来自于鸿庞氏。

    鸿庞氏首位君主禄续,是中国神农氏的后代,获封为“泾阳王”,治理南方,号“赤鬼国”。

    然后就是纳入中国怀抱时期。

    总而言之,强调安南起源自中国,贬低历代脱北者,直言其叛乱,从而导致安南战乱不休。

    然后之后的吴朝、丁朝、李朝、黎朝等,都属于权利熏心之辈,虐民以养身,使得安南退化,蛮寮日益严重,即将去夏入夷。

    幸赖我大明绍武皇帝,明见万里,当今秦王殿下英武不凡,驱天兵降军阀,安民生而施德政,让整个安南享受富贵安康,功莫大焉。

    秦王看着后面夸赞自己的话语,一时间觉得有些赧然,这几乎是把朱静的功劳全部安在他身上。

    人家完全成了陪衬,属于辅助性质了。

    但他是政治家,对这一切已然适应,倒是没有多少反感。

    “印刷十万册,送往秦国各地官学,或者私塾。”

    朱存槺平静道:“另外,告诉各地的知县,知府,这本书的内容一定要出现在童试中。”

    “是!”几个宰相忙应下。

    借着编史的名头,秦王收缴了秦国多数的藏书,史书,这本通史可不是自娱自乐,而是一场对读书人的教化。

    没错,就是读书人。

    普通的人可不会在意统治他们的是谁,只有读书人拥有着些许的自尊心,所以别扭的在意此事。

    即使有科举,但仍旧有许多人隐居,或者不想为官,谋求安南的独立。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两年来秦国叛乱迭起,三五百人的叛乱层出不穷,地方的巡防营压力极大。

    也是如此,秦国效仿宋朝,不断地进行招兵,将强壮的劳动力征入军中。

    其六百万人口,军队就达到了二十万,这是何等夸张的数字。

    而这本通史,就是对读书人的台阶,让其放下顾虑,拥抱秦王。

    首相刘观忽然递出一本书来:“殿下,这是朝廷新出的《绍武注音法》。”

    “如今我国看上去太平,但明人和秦人隔阂极重,尤其是某些明人视自己为人上人,拒绝与秦人联姻,居住在内城中而不外出。”

    “甚至,某些人家只购买从大明来的粮食,表面上来说是怕水土不服,实际上却是顽固不化,鄙夷秦人……”

    听得此话,秦王一时间也有些尴尬。

    因为从小就在北京长大,所以稻谷、面食他都吃,饺子包子什么的也是常态,自然是要进口小麦。

    平日里用的器具,也不自觉地用起明式,衣食住行,无所不是。

    虽然他没有什么鄙夷的意思,但这份隔阂确实存在,这是习惯问题。

    毛复瞅着秦王脸色微变,心中一动:“如此,两相隔阂,秦王很难彻底安生。”

    “殿下——”

    “我要怎么做?”

    秦王沉声道。

    “着秦丝,食秦米,用秦纸……”

    刘观轻声道。

    “嗯!”秦王深吸了口气,应允了下来。

    他这个秦王可真憋屈,吃喝都不任由,但天底下哪里有自由的?

    就算是他那英明神武的老爹,也不是怕青史留名,文人参谏,不得不将私生子养在宫外?

    这么一想,他倒是觉得还行。

    “罢了,我就依了此话。”

    秦王沉声道,不过他此时双眸却露出了怒火:

    “寡人从民,那民也要从寡人。”

    “朝廷不是出了一本《绍武注音法》?将其刊印全国,文武百官,儒生学童,都要学会官话。”

    “我大秦的官话,要与大明一般无二。”

    刘观和毛复欲言又止,但终究还是遵从了。

    至于群相阮成,已经眼观鼻,鼻观心,根本就不发言。

    因为四人之中,只有他是本土人,在议政堂中虽说不是摆设,但也强不到哪里去。

    八曹之中,他只领着工曹和刑曹,这些事上他根本就没发言权。

    不过,他余光撇了一眼略显沉默的刘观和毛复,心中一笑。

    因为官话是必然要普及的,用北京话倒是也不是不行。

    毕竟秦国那些读书人学四书五经,必然是要会学汉字,学会了字自然就会容易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