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公司

    第八十八章公司 (第3/3页)

中了王鹤。

    他是徽商出身,本就是皇商体系中的一部分,经营水平出色,尤其是在商界,以吝啬节俭著称。

    对于内务府这样一个庞大的盈利机构来说,赚钱固然重要,但节俭同样不可小觑。

    有时候节省下来的钱,甚至比利润还高。

    在内务府扩张了十几年后,也该稳定一些了。

    四十来岁的汪鹤,脸颊削瘦,眉毛细长,目光炯炯,一身淡蓝色长袍,黑色布靴,显得精神翼翼。

    虽然是内务府大臣,但他却并没有穿着官袍,而是一身民衣。

    这是十几年来的传统。

    内务府本来就是皇帝的私臣,为皇家办事,官衔什么的只是一种方便行事,并不能与外朝流通。

    也就是说,内务府大臣并不会像清朝那样,可以随时转去外朝为官。

    科举出身依旧是正途主流。

    由于是家臣,私臣,所以内务府与锦衣卫一样,完全由皇帝处置,无需征询文官的意见,可谓是极爽。

    “臣,王鹤,叩见陛下。”

    “平身。”

    朱谊汐微微点头:“内务府如今有多少人?”

    汪鹤眼眸一转,随即道:“有官身的约莫一百二十人,余下吃粮的则不下三千人。”

    “而皇商体系中,家产百万以上的有十二家,十万的三十六家,以下的七十二家……”

    皇商体系,是内务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除了经商以外,还需要对皇家用品进行采购,自然不能做到万事亲为,必然就有许多商家合作的,让其代为采买。

    所以这些皇商,也多少采买商,为皇家服务。

    而在前明时期,一切的御用东西,要么是官衙自己做,要么是让地方进贡,劳民伤财。

    如今这般经过皇商一道手续,虽然人就避免不了劳命伤财,但锅却是让商人背去了,皇帝声誉无损。

    等到有的皇商声名狼藉,或者不听话,那就是杀猪的时间了。

    所以对于这些皇商,内务府还会统计其身家,其中的意欲不言而喻。

    皇商的义务是替内务府采购货物,同时在处于半官身状态,所以那里受灾了,本土皇商则要捐款,以内务府的名义捐款。

    至于成为皇商的好处,光是皇商这个头衔,就能让其在大明境内经商毫无阻碍,甚至直接可以入衙见官员。

    所以许多皇商们基本上贴钱服务,就为了其名头来经商。

    “有千万身家的吗?”

    皇帝突然问道。

    汪鹤为之一怔,马上道:“内务府多年来一直避免将那些地方豪商纳入,以年其不可控之,所以身家千万的没有。”

    “不过在民间,盐商,晋商、徽商极其活跃,身家千万的不在少数。”

    “也对,徽商钱庄,晋商钱庄,不知道堆起了多少富人。”

    皇帝这一感叹,让汪鹤浑身打颤。

    作为徽商出身,他当然明白皇帝对商人的恶意。

    昔日的满清八大皇商,让晋商蒙受了不少的牵连,往日能与徽商并驾齐驱,如今却被压一头,一压就是十几年。

    晋商委屈,那八家人虽然是晋商出身,但与其他的晋商没啥关系,甚至许多都是竞争对手。

    但皇帝就认准,你也没办法。

    这就是皇权的威力。

    “好了。”朱谊汐轻笑道:“告诉那群皇商,即使是为内务府做事,也要谨守本分,赚钱可以,但该纳的赋税绝不能少。”

    “不然,有其好果子吃。”

    “是!”汪鹤浑身一震,忙应下。

    可恶,竟然是有一些害群之马逃税了,让皇帝起了恼意。

    这要是牵连到我们,死不足惜。

    随后,两人又畅聊了一些内务府的赚钱事务。

    糖,盐,铁,矿,茶,生丝,木材,内务府都有涉猎,甚至垄断了金鸡纳霜的贸易。

    皇帝最后谈起了太子所言之事:“那里有金矿是无须质疑的,但官府又不太合适,故而内务府牵头一些皇商去做。”

    “对了,你去参考下荷属东印度公司,之后再与我来说。”

    艰难码字,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