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学堂

    第八十六章学堂 (第3/3页)

    教书先生看到这群贵公子,连忙过来问候。

    辽王则询问起了教书情况。

    “启蒙的,一般是三字经,百家姓,或者千字文,再之后则是论语,孟子等。”

    教书先生轻声道:“等到学识深了,就会读大学,中庸,春秋等,朱子批注的四书五经授完,就能出师了。”

    “若是勤快点,十五六岁则粗识,可以教授一些八股文;懒散的,二十来岁也是寻常。”

    “只要家里束脩不断,能负担得起,我还是会继续教的。”

    “这与之前未变吗?”辽王不解道:“我听说,乡试可不考这些了。”

    “我知道。”教书先生叹了口气,但还是略带轻松:“但如今童子试还是考八股,样式未变,看样子也不会再变,我等还能吃上一口饭来。”

    “至于乡试,等到他们考中秀才,自然就会有余力购买他书,也用不着我为他们操心了。”

    “这倒是。”

    辽王点点头。

    他投目而望,十来张桌子,无论桌椅都是长条状,一排放两个,如果坐上,三四十个也是寻常。

    这群孩子中,有六七岁刚启蒙的,也有十二三岁的少年,十五六岁的则无了。

    “我是村里请来,专司给孩子们启蒙的,等到他们十二岁的年纪,如果还算聪慧,就会去私塾学八股。”

    教书先生道:“真切的好八股文,还得由秀才教。”

    辽王点点头。

    从学堂之中,就可以窥探到村落的虚实。

    二十多个孩子,也就意味着村中起码有二十来家富户,可以供养一个脱产的孩子读书。

    郭家村能够请童生当教书先生,那么财力也很不错。

    “可有秀才?”

    “暂无。”先生苦笑道:“郭家村开设学堂,也不过是近十年来的事,之前读书的可就少了。”

    “秀才,太难了。”

    辽王这才扭头离去。

    他并没有问社学。

    虽然这是朝廷规定的官学,但在民间却施行的并不好。

    因为这是量财而行,官府有钱,民间有钱,再加上士绅的牵头,才会办起来,不然的话并不长久。

    换句话来说,社学其实是地方富户们供应起来的。

    “连个秀才都没有,中山堂名不副实啊!”福王嘀咕道。

    “乱那么多年,不知多少的名家望族没落,这是正常的。”

    越王道:“往年北方十室九空,京畿更惨,这些年才恢复元气。”

    来到赵家村时,祠堂上的“天水赵氏”,更是令辽王想笑。

    天水赵氏,起源于秦灭赵国后,公子嘉的后裔,名副其实的王族,在汉时有赵充国出名。

    论起来,这比郭家的中山郡强了一筹。

    “如果郭氏和赵家联合办学,怕是更好吧!”

    看着这二十来人,辽王摇摇头。

    两村相邻不过数里,集资办学是最好的,至少师资力量不缺。

    赵氏同时宣称绝不停止,血仇连天,宁死不屈。

    半天功夫来回奔走,看样子倒是白费了。

    “四哥。”福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这两群人都冥顽不化,没办法喽。”

    辽王则不语,他掏出草料,喂起了胯下的战马,陷入了思考之中。

    几个亲王见此,倒是没言语,自顾自的歇息。

    他们对于战马却没有那么多的情感,都交给了仆从,一群人躲在树荫下乘凉。

    甚至有几个跃跃欲试,想到河里游一圈,如去凉意。

    还是越王懂事,立马制止了。

    “老五。”

    忽然,辽王走过来,对着越王道:“你那越国,最缺的是什么?”

    “人。”越王刚回了一趟越国,感受到了钱粮的充足,以及转口贸易的钱景,果断地说道:

    “我越国如今最缺的,就是人。”

    “没错。”

    辽王点点头:“那我就给你人。”

    说着,他坚决道:“这两村人,根本就感化不了,那就只能来硬的。”

    “你的越国最近,郭家村直接整体移到越国去,两家从此不再见面,看他们怎么械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