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国相

    第八十二章国相 (第2/3页)

绍,顺治有些烦躁了。

    他意识到,这位老臣对于奉京和塔没有信心,一直想着狡兔三窟,而从不是大清打回去,或者自保成功。

    “陛下,绍武此人狼子野心,不断的扩充国土,对于奉京必然不肯放过,只要保存元气,何必纠缠,丧了性命?”

    “先生所言极是,海西城是一定会扩建成粮仓的,我也诸部迁徙部众过去。”

    顺治叹了口气。

    看来,范文程真的老了。

    数十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科尔沁部落为中心,明、清两股实力又开始角力了。

    作为风暴中心点,科尔沁诸部自然是备受其害,人为的分成了两部。

    本来只是顺势骑墙,但政治立场这一旦明朗化,那自然是渐行渐远。

    ……

    同样远在河中地区的布哈拉汗国,布哈拉城。

    作为辽国相,滁州伯,贾代化埋首在桌案上,处理着整个辽国的政务。

    在藩国的建设和开辟中,往往受限于亲王们年龄小,经验不足的缘故,故而皇帝会令人担任国相,军政一把抓,为藩国尽心尽力做事。

    等到他们功成身退的时候,藩国们就自然而然地摘取胜利果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王。

    如齐国、越国,赵国,以及如今的辽国,莫不过如此。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才算是藩国的真正国父。

    所以往往就会被授予郡公、郡侯等世袭高爵作为褒奖。

    当然了,皇帝挑选其人时,不仅要求能力一等一,为人本分不逾矩也是重要参考。

    很显然,勋二代出身、演武堂、侍卫司、京营,这一步步的履历,让贾代化脱颖而出,备受信赖。

    虽然治理藩国呕心沥血,但让贾代化留在辽国,那是想都不要想,根本就没可能。

    好好的滁州伯不去当,巴望那郡公,谁脑子坏了?

    布哈拉城虽然是国都,但其繁华却只是如内地一府城,着实没有什么好逛的,他也没什么留恋。

    异国他乡,风俗习惯、吃食,衣物,乃至于人种都不同,贾代化怎么可能喜欢上辽国?

    他揉了揉手腕,心中哀嚎:“辽王殿下,你何时过来阿!”

    整个布哈拉汗国,思想上为和平教,但在治国方略上,却是波斯式的中央集权。

    即,地方自治与集权并行。

    表现在于,地方上设立行省,国王派遣总督治理,但行省之中有许多的贵族自治,瓜分了权力,总督与其斗智斗勇。

    而一个不好,也很有可能演变为割据。

    与此同时,国王在军队、赋税等任用官吏,进行直接管理。

    换句话说,国王陛下的权力至高无上,但却没有一个成体系的中央朝廷。

    所以在来到河中地区后,贾代化不知道怎样将一团乱麻的辽国梳理干净,但他却明白军队的重要性。

    所以借鉴于安西,其在关键的城池驻军,一批批的镇抚使直接上任,专门负责收税和镇压。

    短短的数月间,辽国就恢复了稳定。

    然后安西就支持了一部分文吏过来,从无到有的建立了官僚体系,或者是说把那些官僚开始制度化。

    中央八曹,地方则是府、县两级。

    官吏依旧是那些旧臣,而镇抚使则负责收税和监督。

    这样一来,辽国井然有序了许多。

    贾代化放下手中毛笔,抚摸着这河中纸,其水平与大明的距离已经不大了,至少作为公文纸是合格的。

    “相爷,卡扬寺庙的大和尚请你过去参加封顶仪式。”

    这时候,亲兵充任的管家走了过来,声音如同响雷,炸得人耳朵直痒。

    “我知道了。”

    贾代化放下案牍,他揉了揉太阳穴,不得不站起身,参加那所谓的封顶仪式。

    卡扬寺是布哈拉最大的和平寺庙,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在治国方略上,因俗而治是贾代化重要的依据。

    两万大军镇压辽国,如果没有和平教的配合,早就天下大乱了。

    再者说,没有足够多的读书人,他也没资格进行教化工作,一群粗通文墨的兵卒,根本就不可能教别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