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农村
第二十三章农村 (第2/3页)
口变成了一颗颗麦粒。
“一石麦能出几成?”
“陛下,若是寻常的石碾,那就是五成,风车则是五成半,还更精细些……”
一旁的管事小心翼翼地说着,两股微颤。
很显然,相较于农村常见的石磨,风车的动力更足,同时也更精细,如此就造就了多半成的脱壳率。
朱谊汐是底层出身,当然明白农业上这半成的厉害。
如今北方大致太平,小冰河期虽然反复,但那些大范围的旱灾,涝灾基本结束,土地的亩产量稳步上升。
粗步估计,北方一亩旱地产粮约一石左右,也就是一百五十斤左右,水浇地则是一石半至两石。
换句话说,农夫夏麦秋粟,亩产只能达到两石。
但石磨脱壳后只能得一石的粮,而风车则能多上两斗,当然糠麸也是能吃的,但价格却很低。
市价斗粮五十文,两斗就是一百文,即使粮商收价低,最少能值五十文。
按照朝廷的规定,天下赋税分三等,贫、中、上,顺天府为中等,亩纳两分银,即二十文。
这就是一斗粮卖出的价格。
典型的轻徭薄赋,但相较于明初的三十税一,清朝的二十税一,已然算是高了。
但如果算上地方的摊牌,那起码是五税一,甚至是三税一。
而如今赋税由八部之一财部统一征收,然后再四六分成,避免了地方的杂派乱收,给百姓省却了不少的钱粮。
同时,丁税也被纳入粮税中,明确算是减税了。
风车磨坊等于是省出了税,还多饶了一斗。
如果风车普及到全国,效应更是夸张。
全国如今耕地一千两百万顷(囊括了前明时期的军田),也就是十二亿亩,每亩多两斗就是2.4亿石,价值超过一亿块银圆。
当然,耕地数每日都在增加,但耕地起码在十二亿亩以上,看上去多在明实录记载,万历年间就有官民十一亿亩了。
而如今的增长,东北三省,以及安西地区是主要增长点。
“不错——”皇帝微微点头,表示了赞赏。
这块庄园名义上是属于秦王的,属于皇帝给的私房钱,但秦国建立后,事实上就回归到了内务府管理。
换句话来说,除了秦王府,其余的土地,商贾等基本上都会收回,毕竟秦王如今也不缺钱了。
如今微服私访,无外乎皇帝常居内廷,感觉到有些脱离群众了,故而再次下乡。
“陛下,乡民不知轻重,送来了些许的瓜果,两只上好的松鸡。”
“收下吧!”皇帝摆摆手,遮阳伞下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咱们也不能小气,就送一些糖水过去,给他们补充体力吧!”
“是!”刘啊福应了一声,挥了挥手自诱人去做。
皇帝继续巡查着这座田庄,从屋舍到农具,倒是极有兴趣。
另一边,琉璃村的百姓们刚歇息好,太阳虽然依旧炙热,但他们仍旧起身准备干活。
这时候,一群庄丁模样的大汉,各自挑着水,晃悠悠的走过来,十桶。
“你们的东西我家主人收到了,礼轻情意重,故而就送了些糖水过来,给你们尝尝。”
村长过去反复确认,亲尝了一口是真的,立马感恩戴德,念叨个不停。
很快,村民们就排起了长队,挨个拿着碗舀了起来。
无论是男女老少,皆小心品尝,生怕洒了点滴,品味着舌尖处的点点甘甜。
老人的眯着眼,小孩咧着嘴,男人惊叹不止,女人则回味无穷。
甜,人类一直追寻的味道。
萦绕在舌尖,村民们久久不愿离去例如回味无穷。
许多人甚至留着,不舍得继续喝下。
村长感慨:“叔,你说对了。”
如今市面上,一斤糖的价格比盐贵多了,即使是麦芽糖,也就是饴糖,也要三五十文。
市面上的蔗糖也不过百八十文罢了。
像台湾府出口海外的白糖,每石达到了六块银圆,一斤摊到了一银毫。
换句话来说,大明内陆层层加价,市面上的价格只能堪比出口价,内销不如外销。
即使如此低价,但对于百姓来说也是奢侈品。
这十桶糖水,没有几块银圆是下不来的,异常珍贵。
所有人又开始了辛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