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组织部

    第二十九章组织部 (第1/3页)

    这话得反着理解。

    也是一种提醒。

    天无二日,人无二主。

    管理整个大明,以及规模达到数万官僚的内阁,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首脑。

    这是内阁从建立开始,历经200余年,逐步建立起来的权威。

    吏部权太重,就会有逾越的风险,从而打破整个官僚体系,酿成动荡。

    党政,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众所周知,前明的灭亡,党争可是重要的一部分。

    朱谊汐自然而然想起来这些,心生忌惮。

    “那就再设一部吧!”

    皇帝对于六部的臃肿早就看不下去了。

    早在洪武二十九年,吏部之下定为四清吏司,即文选司、验封司、考功司、稽勋司。

    掌管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武官归兵部。

    除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

    而恰恰吏员,如六房文书,门丁、皂隶、听差、捕快、禁卒、仵作、粮差等,他们都是由衙门主官自行任免,饷钱很少。

    由于朝廷不参与对胥吏考察和任免,这些胥吏也不担心自己前程,做起坏事来更加有恃无恐。

    他们不是钻法律空子,就是用金钱开道指鹿为马,信口雌黄,将法律玩弄于股掌之上。

    晚清的官员郭嵩焘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清朝是“与胥吏共天下”。

    到了绍武朝,对于这些胥吏,一律从冷籍,贱籍,变更为民籍,而且也有了正式编制。

    但就像以往那样,胥吏的任免一律由主官喜好。

    想到这里,皇帝起身,说道:

    “据吏部言语,每县知县、县丞、主薄、教谕、训导、巡检、典史等官员,少则五六十多则百余人,而自某允编吏籍后,加上三老,吃县衙饭的,就有两三百人了吧!”

    “怕是不止。”

    赵舒如实道:“不过,胥吏之害,朝野广闻,虽然地方负担重了些,但治理万户之县,几百人也只能勉强足够。”

    “若是将这些人置之不理?岂不是放任知县坐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