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基石会
第172章基石会 (第3/3页)
金麒麟非池中物,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在那时是一股潮流。
重点大学毕业的吴永强头脑聪明,选择了一块富裕的荒地来开垦,在离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尚有数十年的年代中,从教育培训入手掀开了一小股留学热潮,就此完成了初步的资金积累。
不过,吴永强并没有小富即安,他在等一个新的入局机会。
善战者伐谋,谋之首在于为自己创造机会,而不是守株待兔。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第一次会议在京城召开,明确提出取消单位福利分房政策,逐渐实行住房商品化。
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敏锐察觉到房地产黄金时期即将到来的吴永强,立刻将业务全线转向了建筑和房地产开发。
短短几年时间内攻城略地、无往不利,同时他还将房地产业务开拓到京城。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砸掉铁饭碗的人,似乎更容易惺惺相惜。
在京城,吴永强认识了同样从机关事业单位辞职的段成功、柳伟刚等人。
当段成功提出要建立小团体、互帮互助的时,柳伟刚、吴永强等人纷纷响应。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基石产业研究会”在京城成立,段成功担任会长,柳伟刚、吴永强等六人担任副会长。
其实上,这个“基石产业研究会”的成员总共就是七个人。
大家约定,从成立开始,这个小团体就是七个人。如果确实需要吸收外人加入,必须得到七个人的一致同意。
为了保持七个人的平等地位,会长实行轮流制,每二年一轮,轮到的人担任会长,其它六人担任副会长。
不过,“基石产业研究会”虽然只有七个正式成员,但聘请了二位顾问。
第一位是经济学界的顶级大佬,知名度和影响力非凡。
第二位是来自国家经济部委的重量级领导。
此后的数十年里,吴永强商海沉浮的命运,都将与这六个人深深浅浅地联系在一起。
把欲望幻化成梦想,往往需要一种表达形式,有时候它更像是一层外衣。
经过秘密调查,陈西峰发现吴永强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外商。
在地方上开拓事业时,为了享受到国家对外资的倾斜政策,吴永强跑到国外注册了一家名为天胜国际的公司。
就这样,原先不招人待见的私企老板吴永强,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以呼风唤雨的外商。
这一层外衣,如同板砖。
吴永强有时候可以将砖头举得更高,砸向更多的地方。
房地产开发是个吞金巨兽,资本市场更是吸金的黑洞。
吴永强的资金实力,除了以股权质押、资产证券化外,也得益于控股于一家上规模的民营银行。
考虑到“基石产业研究会”这个名称太拗口,后来大家便干脆称呼为“基石会”。
按照惯例,“基石会”的七名成员每二个月相聚一次,由轮值会长负责召集,每次相聚一到二天。
七个人聚在一起时除了交流心得外,也会经常探讨企业发展困境的解决之道,于是就谈到干脆成立一家民营银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