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望风

    第四百九十七章 望风 (第1/3页)

    山丹卫开城献降,跟别人关系不大,主要是朱侯己工作做得好。

    朱侯己决定投降,不是因为畏惧,而是刘承宗碰巧用对了劝降方法。

    朱侯己是个瞻前顾后的人,瞻前顾后的性格,潜在心理是希望周全。

    能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做出决定叫深思熟虑;收集不到足够信息,不能做出决定,就叫优柔寡断。

    说白了就是贪,希望做的每个决定都十全十美,都能利益最大化。

    如果没有外部影响,他可能到冯瓤发起攻城都还停留在下决定那一步,因为不管他怎么做,站在指挥使这个位置上守城,就不可能周全。

    但大明在那一天一夜里没给他任何有用的信息,而刘狮子的劝降信给他指了条明路,帮他删掉了多余的信息,只留下这场战役他需要考虑的事。

    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降。

    做选择简单多了,因为这本身不是个问题,丁国栋在嘉峪关没守住、赵之瑞在肃州没守住、李鸿嗣在甘州没守住、杨嘉谟在高台也没守住,他朱侯己凭什么在这个时候守得住山丹卫?

    高台之役为甘肃明军带来最坏的影响,并非甘肃籍大将杨嘉谟的阵亡,让人们意识到刘承宗不可战胜。

    而是在甘肃东部的军官兵弁意识到这样的情形之后,凉州方向没有在短时间内组织甘州以东的山丹卫、永昌卫周围七八十座堡垒要塞,没有建立甘州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换句话说,这里的明军既没有被组织防御,也没有被告知命令……因为整个甘肃,都随着杨嘉谟阵亡、李鸿嗣溃败、王性善被俘而吓破胆了。

    所有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共识,元帅军自嘉峪关外势如破竹,仅仅三个月推进至甘州一线,那么当镇守大将统统阵亡,刘承宗的进军速度只会更快不会更慢……半个月足够推进到凉州城下了。

    他们的军队甚至跑得比明军的传令兵还快,根本不需要再在甘州东边构置什么一冲就破的二道防线,直接在凉州布置防线就够了。

    就连洪承畴,都没想到刘承宗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却被降兵带来的组织退化拖在甘州整整半个月。

    在他的规划里,以山丹卫、永昌卫为中心覆盖的甘东堡垒要塞群,能在杨嘉谟阵亡后拖住刘承宗十五天就烧高香了。

    他做梦都想不到刘承宗会在这种时候,趴在甘州一蹲就是十五天。

    这段时间对元帅军来说挺充实,三个三千多人的标营重新整编为三个五千多人的大营,装备得到加强,补给也有了新的章程,独立作战的能力变强了,整体上作战编制还没有变化。

    张天琳、高应登、魏迁儿这三个大营参将是摩拳擦掌,他们的刀子已经磨利了,只等着大元帅发兵向东,看看谁能从大明身上再砍下一块肉来。

    余下几名参将也没气馁,没编到战兵营的降兵还多,都被扔到甘州诸卫屯田去了,后头立了功,他们也能把手下标准营的编制整合成大营。

    尽管战事封赏要等到平定甘肃以后了,但目前明眼人谁都能看得出来,这大营的参将在官衔上肯定要比标营高。

    但是对甘州以东的三座城来说,就有点提心吊胆了,李鸿嗣的溃军一窝蜂地往东跑,把兵败消息传得哪儿都是,势如破竹的元帅军就像一把刀子悬在头顶。

    诸卫守将夜不能寐,一连半个月,整个甘肃东部的军兵没人能睡个好觉,生怕睡熟了,到时候刘承宗的军队像潮水一样涌来,把他们淹个尸骨无存。

    就在这个时候,山丹卫开城献降,仅仅三天,冯瓤跟刘承宗的书信传了两个来回,先是冯瓤派人告知山丹开城的消息,刘承宗传送回信,安抚朱侯己初降的惊惧心思,告诉他准备一份开城前夜立下功勋的名单,等他过去予以封赏。

    其实山丹卫对刘承宗来说,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山丹卫的军官是可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