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张嫣的秘密(新凤阳花鼓)

    第637章 张嫣的秘密(新凤阳花鼓) (第2/3页)

停滞,最后的回光返照,结束了。

    刘招孙轻轻给他合上眼睛。

    ~~~~

    广德二年八月初五日申时初刻,大齐太师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乔一琦在府邸病逝。

    太上皇下令辍朝三日。

    次日,遣大内总管东方祝为乔一琦治丧,并赏赐治丧所用费用八千两。

    广德帝、两宫太后也赐银银两。

    对于乔一琦的死,帝国给予了最高的待遇。

    广德帝赐乔一琦谥号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侄为尚宝司丞,并遣官造葬。

    特命礼部四品官、蓑衣卫堂上官、司礼监太监等护丧归葬松故居江府。

    八月十四日,在司礼监太监陈政等护送下,乔一琦的灵柩,乔一琦侄子、乔一琦妹妹一行,乘马车至胜龙关码头,乘船返回松江。

    史书记载,八月十四日这天,乔一琦的灵柩及其护丧人员,总共搭乘八十余艘船只,用护军、船夫等三千余人,船队前后绵延十五里,浩浩荡荡向长江下游松江府(今上海)进发。

    ~~~~~

    乔一琦归葬故里之后,刘招孙并没有徐徐图之的意思。

    大齐帝国这架战车一往无前,继续隆隆前行。

    广德二年秋,大齐南北各省秋作物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尤其太湖流域,水稻亩产达到惊人的九百斤(明代太湖流域平均亩产666斤)。

    得益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普及,农会、工坊全面劝农,江南地力进一步提升,产量自然更高。

    以土地施肥为例。

    在各府县农会的强力推动下,人畜粪肥、绿肥、浸渍废物、河泥积尘等传统肥料被很好利用,同时,酒糟、糖渣、豆渣、油渣等制成的优质肥料也开始被江南农户使用。

    与此同时,位于北方的矿场兵工厂,通过海运,源源不断为南方农民提供各种造价低廉的无机肥料。

    硫磺、砒霜、黑矾、卤水、螺蚬壳灰、蚌蛤蚝灰····

    畅通无阻的海运,使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新政的推行,铲除了牙商、牙行这些食利阶层,大大降低了终端价格。

    种种因素叠加,以前寻常农户根本无力使用的那些肥料,现在,价格降到了两成甚至一成,每天从山东、旅顺等港口出发,运输肥料的海船络绎不绝,数百万斤肥料源源不断供应江南。

    学堂学生们探究出骨灰蘸秧根法,大大提升了幼苗成活率。

    当然,最有名的要数徐光启和他的弟子们,发明创制了无机、有机肥混合成的高效“粪丹”(俗称金坷垃),据说其效力一斗可相当于大粪二十石,而且适用于江淮盐碱地。

    广德二年,徐光启携粪丹在凤阳盐碱地推广使用,结果金坷垃大放异彩。

    原先凤阳平均每亩产粮只有一百五十斤,使用之后,产量直接飙升至三百五十斤。

    十月初八日,赵率教布置好松江防务,便沿驰道北上返回登州,准备向驻守山东的第三营将士安排今年冬季训练事宜。

    同行的,除了第八兵团总训导官李文彪,还有一位从扬州调任辽东的典吏,姓阎。

    因为顺路,阎典吏和赵率教他们同行。

    从离开苏州时。马车就便开始拥堵,沿途各条驰道密密麻麻塞满了运送粮食的车队。

    从苏州堵到凤阳,一路北上,沿途几十个兵站,都让前面运粮的那些商会农会的人,吃喝干净。

    每次等到赵率教他们从后面赶到时,兵站便只剩下些残羹冷炙,有时候酒饭都不能给他们管饱。

    阎典吏早窝了一肚子怒火。

    ~~~~

    天朗气清,秋风飒飒,正是江淮深秋季节。

    赵率教一行马车,在排队半个时辰后,在阎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