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链式防守

    第三百零八章 链式防守 (第1/3页)

    PS:米兰和国米共用圣西罗梅阿查体育场作为主场,为了区分,国米主场时称球场为梅阿查,米兰主场时称球场为圣西罗。

    ――――――――――――――――――――――――――――――――

    “爸,什么是链式防守?”

    黄父咂么咂么嘴,他虽然知道链式防守的大概意思,但却是个半桶水。自己理解的还不透彻,更别说给别人讲了。

    看着黄武满是期待的双眼,黄父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链式防守就是摆大巴,只不过比摆大巴更高级些罢了。”

    说着,黄父一巴掌拍在黄武后脑勺上,“好好看比赛,看得多了你就懂了。”

    “噢。”黄武委屈地嗯了一声。

    在传统印象里,足球世界的每一支球队都有自己独特的标签,就像长传冲吊之于英格兰、全攻全守之于荷兰、短传渗透之于西班牙以及巴西的桑巴、潘帕斯雄鹰的探戈,当然还有意大利的链式防守。

    而链式防守并不仅仅是黄父说的那样,比“大巴更高级一些”。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说明的话,链式防守是有意识的分层次、主动性的防守,摆大巴就是“毫无作为”的被动防守。再简单一些,链子打断了挤成一条线就是大巴,大巴出来逼抢就是链式。

    事实上,发明链式防守的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一名名为卡尔.拉潘的奥地利人。当时他率领的瑞士队只是一支半职业化的球队,和欧洲其他各国相比,水平相差甚大。

    面对32战4胜3平25负的战绩,拉潘为了增进球队实力,绞尽了脑汁。

    “如何提升队伍实力?要么找十一个天生就很强的球员,各方面水平完全够档次,能在1V1的对决中取得优势――例如巴西;要么就在十一个普通人之间整合一个专门的构架,让全员所有人都能在集体利益中发挥最大价值。”

    以瑞士当时的条件,拉潘只能选择后者。而如何在不剥夺球员思考和行动自由的情况下,严格执行战术纪律的方面,拉潘犯了难。

    最终链式防守应运而生,这个战术让拉潘在带领瑞士赛维特时两次夺得联赛冠军,执教苏黎世后又拿了5次。

    所谓链式防守,顾名思义,就是球队的防守阵型像两条链子一样:一条链子在前逼迫进攻球员、封堵威胁传球线路;一条链子在后进行协防保护。

    具体来说的话,链式防守一般是以3人组成前卫线,再以4人组成后防线。一前一后像两条链子一样进行防守,前卫线负责包夹对手,后卫线则伺机拦截抢断。

    在流行的三后卫阵型中,实际上在攻守转换时,并不都是两个翼卫拉回当边后卫,而是两侧的中后卫会拉到边路防守,然后后腰收回到禁区充当另一个中卫,还是一个近似于4+3的配置。

    白班长抱着笔记本,看着江湖-足球网的文字解说,大脑中渐渐对链式防守有了一定了解:身着蓝袍的那不勒斯中卫线和后防线组成两条密不可分长链,把AC米兰的每一次进攻化解于无形。

    实际上,球场中差不多如此。

    俯瞰圣西罗球场,两条天蓝色的链子挡在那不勒斯门前,将米兰每一次的进攻都拦截下来。

    虽然链式防守在意大利发扬光大,但是近几年由于规则的改变,很少有球队再用这种古典式的链式防守来比赛了。

    稀少,不代表没有。

    那不勒斯虽然排出一个352阵型,但当防守时基本维持在442的样子。而且达米尔和贝鲁奇两人也不是干看着,他们二人在中线附近组成第一道防线,迫使米兰队员在中场附近就开始加快节奏。

    节奏一快,队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的要求就会相应增加,容错率也会随之降低。

    再加上这种摆大巴式的链式防守,哪怕是世界足球先生维阿也没办法带球攻入那不勒斯禁区。

    第13分钟,年轻的克鲁伊维特一头扎入那不勒斯的防守阵型中。

    面对那不勒斯中卫线和后卫线的前后夹击,荷兰人闪转腾挪,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住皮球。

    但在巴尔迪尼和隆戈以及其它队员的包夹下,这个在阿贾克斯闪光的年轻人连最起码的平衡都难以保持。

    只见他一会儿踉跄着迈过隆戈的铲抢,一会儿在巴尔迪尼的横撞下东倒西歪。在那不勒斯防守队员三番两次的拼抢下,依旧掌控住球权,足以可见其超强的个人实力。

    但对克鲁伊维特来说,这已经是极限了。

    乔治维阿和莱昂纳多都在克鲁伊维特不远的地方,但是此时的荷兰人哪有心思去观察队友位置?

    他跌跌撞撞地控制着皮球,在那不勒斯防守队员“点到即止”的防守下勉强维持着平衡。

    一次,两次,三次...

    直到马拉维恩突然从另一侧出现,用身体挤开克鲁伊维特之后,这场“困兽犹斗”终于告一段落。

    倒地的荷兰人并没有博取到裁判的同情,因为那不勒斯的数次防守都在“合理”范围之内。因为这种合理冲撞的犯规,即使是主队主场也难以吹哨。

    那不勒斯断球后,再次由左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