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第3/3页)

总结,并制成PPT进行广泛宣传,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俗话说:种地必须先耕地。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耕作法,2008年被150团打破。该团突破这种惯性思维,配以新型农业技术,在收获后的麦茬地尝试着“免耕法”复播青贮玉米5400亩,平均单产4吨多,亩增效近千元,实现了一年收获两茬的目标。

    良繁4连职工王朵去年种植了100亩春小麦。去年7月6日小麦收割后,为了抢抓农时,团农技推广中心和连队没有安排犁地,只是对她家的麦茬地进行了一遍旋耕,又在播种机前播行处加装了干齿,干齿划开地表的麦秆和杂草,随后点播器把玉米种点播进土壤。直播完成后,立即铺设小麦地用过的滴灌毛管进行滴水出苗,比用传统犁地、平整土地再播种的种植模式节省时间12天左右。去年10月6日,她家的复播青贮玉米开始收割,单产达到5.4吨,春小麦单产410公斤,两项收益远远超过一季棉花的收入。

    按照传统的耕作方法,在播种前必须先犁地、平整土地,然后再把种子播下去。而采用免耕法,土地不翻不平,采用经过改装的播种机(播种机前加装小犁头),小犁头把地表秸秆、杂草拨开,深度恰好接触泥土,然后的把种子撒在表土层内。由于表土层长期被作物覆盖,一般较湿润,加上微生物丰富,种子播撒后,利用节水滴灌技术,可以较快地发芽,也很容易扎下根。而且,种子发芽后,地表的秸秆和杂草恰恰成了呵护小苗的保护层。

    150团地处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由于受大陆性干旱气候和季节影响,一年只能种植收获一茬农作物,传统的耕作方式制约了土地产出率和职工收入。该团突破“种地必须先耕地”的惯性思维,大胆尝试“不耕而种”,却体现出了降低成本、增产、环保的众多好处。

    实施免耕直播法的农田,最初一两年产量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是随着地表秸秆残留物形成的有机覆盖层越积越厚,土壤质量会越来越好,农作物产量也会逐年提高。原因在于,作物秸秆覆盖层既提供了肥力,又有利于保护土壤和保墒;土壤一旦翻耕后,最有肥力的表层沃土就会暴露在阳光下,迅速被风化,随后又被雨水冲走或被风吹走。免耕法使这层沃土得到了保护,而且残留的秸秆不断腐化,持续向土壤提供肥力。

    另外,由于采用秸秆还田,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剂、高效低毒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量,保护了土壤和环境。

    更重要的是,免耕法使土壤微生物达到平衡水平,并由这些微生物承担起“耕作”任务。收获作物时,秸秆还田,对土壤形成一层保护层,保持了土壤水分,减少了人工灌溉,这样既减少了机械耕作次数和能源消耗,又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实施免耕法,免去了翻耕的生产环节,省时、省力、省能源。

    中国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青海省农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业区的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灌区,全省耕地面积880多万亩,在耕地中山旱地61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l%,由此决定了青海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基本特征。

    2003年,青海省明确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目标和措施,先后在互助、湟中、兴海等县承担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刚察、共和县承担了省级项目,还有同仁、民和等县也实施了县级项目,这些县相继开展了小麦、油菜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并开始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保护性耕作保护生态、维护耕地和节本增效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柴达木灌区

    各位听众,我现在是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西山根村村民雷万福家的耕地旁。在往年秋收过后,雷万福在耕地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犁把耕地表面的残茬和杂草翻到地下,等到来年春季通过耙、压使地表疏松、细碎、平整进行播种。然而,现在(已经进入十一月份,)秋收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雷万福收割完了地里的小麦后不但没有翻地,就连以往要收割后全部收走的秸杆也都留在了地里。对于习惯将秸秆取走喂牲口或者焚烧的农户来说,将秸秆覆盖在农田上意味着什么﹖用雷万福的话来说,这种不用深耕细翻的懒汉种田方式,不仅省时省工省钱,而且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你们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免耕播种技术的?

    雷万福:大概有三年、四年了吧。

    记者:它跟传统的耕作技术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

    雷万福:就是少犁一回地。我们传统的种地是收割完了以后要犁地,第二年平整以后才播种,免耕播种不需要犁地,直接播种,犁地时拖拉机用的柴油省了,也省了力气。

    柴达木灌区

    记者:就是少犁了一回地,省时省工了?

    雷万福:油也省了,一亩地看不出来,五、六亩就多了。

    记者:拖拉机犁地的油省下来了,等于种地的成本降低了。你们家有几亩地采用免耕播种技术了?

    雷万福:五亩。

    记者:你们家种了哪些作物?

    雷万福:小麦、油菜。

    记者:农作物的产量有没有什么变化?

    雷万福:高一些。

    记者:能高多少?

    雷万福:半袋子。”

    河湟谷地

    事实上,不少农民起初对保护性耕作持反对意见。保护性耕作也叫免耕播种,主要是针对当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分耕翻作业,土壤在休闲期内地表长时间裸露,造成严重的土壤风蚀和水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而采取的耕作改革措施。青海省互助县南门峡镇西山根村村委会主任刘应禄告诉记者:“因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精耕细作截然不同:收麦子只割麦穗,收油菜只要菜籽,麦秆和油菜秆全部留在地里,任其腐烂;第二年春天,地也不翻,垅也不打,松松土就下种。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汉们认为这是瞎胡闹。”

    “记者:免耕播种技术跟传统的耕作技术相比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一开始的时候村民们能不能接受这种耕作技术?

    刘应禄:不能接受,村里的老年人就不答应,他们说你们青年人这样种田我们从来就没见过。

    记者:他们为什么不答应呢?

    刘应禄:他们认为这样种田产量不高。

    记者:最后大家是凭什么来接受这个的?

    刘应禄:经过几年的观望,看到这种耕作不用犁地,省钱省力,还能增产,一亩地可以增产40多斤。”

    要让农户真正接受这种全新的农耕方式,需要用事实说话。青海省互助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工程师窦全兴介绍:“由于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了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另外,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对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在窦全兴看来,保护性耕作省去了传统耕作方法中的犁、耙、磨、压等好几道工序,每年至少亩均节省种植成本40元,加上亩均增产作物20公斤,采用保护性耕作每亩平均节本增收可达100多元。并且保护性耕作有利于降低株高,并促进茎秆的稳健生长,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保护性耕作这项技术与传统的耕作农业播种的方式相比,主要一个特点就是取消了传统的铧式犁耕翻的工序,把秸秆在土地休闲期留在地表不翻埋在土壤里面,这样对于生态和水土保持,土壤保墒有很大的好处,春季播种以后出苗快、出苗齐,成熟期趋于一致,有增产增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