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第1/3页)

中新新疆网10月21日电在北疆,能边收获冬小麦边复播作物吗?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而这种不需要腾地、犁地、耙地,就能进行复种的麦后免耕复播技术已经在兵团试验成功。

    “这片青贮玉米采用了滴灌小麦麦后免耕复播技术,能实现一年两熟,使团场增效职工增收,促进兵团种植结构调整。”9月23日,在农七师一二四团五连,望着数千亩复播青贮玉米,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所长魏建军博士兴奋地对记者说。当天,兵团科技局组织专家对这个连种植的免耕复播青贮玉米进行了测产。测产结果是平均亩株数7542株,平均亩产青贮玉米鲜重4.98吨,最高亩产5.64吨。

    10月16日,刚收获226吨青贮玉米的一二四团五连职工杨伟特别高兴,因为他今年种植55亩免耕复播青贮玉米,可以纯挣2万多元。据该团生产科科长张康林计算,今年全团种植3700多亩免耕复播青贮玉米,平均亩产4.1吨,最高亩产4.9吨。每亩比常规复播节约成本150元左右,仅此一项,团场节本增效60多万元。

    由于受光热、水资源及作物品种、品质的制约,多年来,北疆农业一直是一年一作。

    2008年初,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组织实施了科技支疆项目“北疆地区‘一年两熟’高产高效耕作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今年,围绕兵团党委提出的“减棉、增粮、增畜、增果”的农业结构调整目标,项目组加大了研究力度,在北疆选了6个点进行研究示范。

    据介绍,围绕制约复播技术发展的成本和生长期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理念,即前茬滴灌小麦收获后,不整地、不犁地直接复播,这样可以提前播期7至9天,延长了后茬作物的生长期,且前茬滴灌带可以二次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两年来,经过在2万多亩土地上的研究示范,新疆农垦科学院的专家成功掌握了“一年两熟”耕作模式的核心——北疆滴灌小麦麦后免耕复播技术,并成功探索出滴灌小麦茬后免耕复播青贮玉米的栽培模式。同时,专家们还培育出新玉15号、早青129等早熟复播专用青贮玉米品种。

    据兵团农业局副局长刘景德介绍,“北疆地区‘一年两熟’高产高效耕作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滴灌小麦麦秆粉碎还田后和保持田间原有的滴灌带的基础上,实现了青贮玉米的免耕精量复播,解决了影响北疆“一年两熟”的播期晚、出苗难等主要问题。(完)

    城市化浪潮和农民进城务工,带来农村劳动力大转移,那么谁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真空?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咋推广?农村土地能否实现规模化经营?记者日前来到我省最早实行“大包干”的东明寻找答案。

    如今在东明,多年推而不开的小麦玉米免耕播种、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等技术得到农民认可,去年小麦机收率达到98.4%;玉米免耕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67%;玉米秸秆还田39.1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97.7%。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使农民种田亩均节省化肥用量30%、节约种子2.5至5公斤;秸秆还田保墒节水,小麦、玉米较之前亩增产50公斤左右,这又大大激发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现阶段,土地依然是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通过农机合作组织将分散在各户的成百上千亩耕地‘集成’在一起,大家种同一种作物,农户支付一定费用,收益权不变,这就实现了相对集约经营。”县长王卫东说。

    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的一项之一,可以以增强土壤持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由于保护性耕作使作物的秸秆与残茬覆盖于地面,覆盖层起到减少水分蒸发、减缓地表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机含量,提高肥力,可增加蚯蚓等生物。据预测保护性耕作两年以上土壤中的蚯蚓数量增加了三倍可减少土壤风蚀(流)、水蚀(流),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

    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比传统作业可平均减少机械化次数3—4次,降低生产成本20%——25%,提高产量10%—15%,操作简单,时间短,施肥和播种一次完成,减少机具进地次数,农机投入成本低,化肥利用率高。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的技术路线是:麦收——化学除草——残茬覆盖地面——免耕施肥机播玉米——人工定苗、除草——玉米收获——免耕施肥机播小麦,秸秆根茬和冬麦小麦覆盖农田越冬。

    一、免耕播种玉米模式:

    行距*株距采用50cm*20cm或45cm*20cm或40cm*20cm。

    二、保护性耕作中注意事项

    1、凡是保护性耕作地块不准犁地或灭茬(包括人工灭茬和机械灭茬),否则蚯蚓数量减少,达不到保护性耕作目的。

    2、保护性耕作地块地老虎对农作物损害可能比较严重,所以玉米播种时必须拌农药。出苗后及时浇水达到防治地老虎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项目免耕玉米播种管理技术如下:

    1、适期播种

    确定复播玉米主适宜的播种期,使满足光热指标,使各生育阶段所需光热降水与当地自然相吻合的保证。复播玉米一般播期越早越好,最好不晚于6月20日,收获期以在9月20日为宜,全生日期95至110左右。

    2、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

    提高播种质量,是实现个体健壮,群众发展合理,确保各生育指标,进而实现计划产量的关键。培育壮苗具体措施,除严格

    筛选良种和进行药剂处理,防止地下害虫外,还要具体抓好足墒、均墒播种,播种时墒情要求保持土壤持水量70%左右。墒情不足时要在播种前灌水造墒,或播后浇蒙头水,墒情力求均匀一致。播深一般3——5cm,并要求深浅一致。特别要注意麦前免耕播种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的问题,一定要加大播种量,比实际播种量大10%左右。出苗后的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及时去弱苗留壮苗,苗补密,或有区别的采取双株留苗,对生长不齐的点片,要实行补施“偏心肥”,提高整齐度。推广三叶间苗,五叶定苗措施。同时结合查苗补种和间定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为根期生长创造条件,加强根系的生理活性,促进根系生长。必要时及时施提苗肥。

    3、按叶龄指标管理,科学/运筹肥水

    玉米拔节管理,主要是采取叶龄指数,按不同地比例浇水,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采取前轻后重式追肥法,即:第一次追肥于叶龄指数达35——40时,追肥总肥量的40%左右,第二次于叶龄指数达60%时,追肥总肥量的60%左右,,在土壤墒情不足时,可同时结合浇灌拔节水和孕穗水追施,这对增加穗数,提高双穗率和形成大穗十分有利。

    4、防治病虫害

    除应用抗病品种外,还应积极采取药剂和生防等项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集中于播种前进行,可采取土壤药剂处理和药剂拌种;对于大田病虫害的防治,如:蚜虫、粘虫、蓟马等应搞好预测预报及时用药剂防治。到七、八月份,主要防治对象是玉米螟、红蜘蛛、棉铃虫和大、小斑病及青枯病等。害虫应注意消灭第一代幼虫。玉米螟通常采用喇叭口期撒施药物颗粒和吐丝期抹药泥等方法。玉米的大、小斑病及青枯病等,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改善田间小气候等办法,以减轻病害和降低产量的损失。

    在抓好上述各项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