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的太原之战
靖康之变的太原之战 (第2/3页)
万人的兵力救援太原,在太原城外的汾河北岸被金军击败,损失一万余人后溃散。顺便一提,折可求是名将折从阮的后人,杨业之妻折太君就是将星璀灿的折氏将门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曾镇压过宋江后来被张孝纯任命为河东第二将的折可存是折家的另一位名将,此前在领兵救援雁门的途中兵败,被俘于崞县,第二年才逃归宋朝。
还没有遭遇有效抵抗的金军在太原城下受到顽强阻击,而此时的太原,仅有王禀率领的胜捷军三千人。胜捷军是童贯负责西北边防时为自己招募的一支数万人的亲军,行伍出身的王禀从一名普通的士卒逐步擢升为宣抚司的都统制,在跟随童贯镇压方腊起义后北伐辽国,败于白沟,及至童贯逃离太原,留他为副都总管负责守城。
与此同时,宋徽宗传位于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金朝东路军主帅宗望曾经率领一千五百名骑兵击败有皇帝督战的两万五千辽兵,在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更是纵横千里大平原如入无人之境,黄河南岸的数万宋军望风而逃,六万金军在宗望的狂笑声中,乘坐搜寻来的十几条小船,用五天五夜的时间从容渡过无人把守的黄河天堑,于靖康元年正月初八兵临开封城下。
按照金军的战略部署,西路军不仅要与东路军会师开封发起总攻,为了阻击唯一可与金军抗衡的宋朝西北边防军,防止赵宋朝廷从西路奔蜀,宗翰还负有攻取洛阳这个战略要地的重任。太原久攻不下,宗翰却不能贻误战机,只得留下部将银术可继续围困,自己则率军疾驰南下。
就在孤军深入的金朝东路军等待西路僚军的时候,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的宋钦宗仍然在战与和之间徘徊不定,最后竟然接受了宗望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退兵条件,愤而辞职的东京留守李纲被宋钦宗挽留后扣押了这份割地诏书。
不久,北宋各路勤王大军云集开封的已达二十余万,面对有利形势,头脑发热的宋钦宗没有经过周密分析与部署就草率同意了少壮派将领姚平仲“夜叩金营、生擒宗望”的作战方案,可笑的是,这样的军事机密居然在实施前三天就被泄漏。二月初一,星夜突袭的姚平仲军被严阵以待的金军击溃,姚平仲突围远遁后销声匿迹,直到几十年后才有人留下了他在四川出现的记载。劫营失败后,宋钦宗被迫全部答应宗望的退兵条件,金朝东路军于二月初九撤军北归,而已经进军到山西泽州的宗翰也在得到宋廷割地的许诺之后回师太原。
尽管宋朝使臣路允迪进城传达了割让太原的诏书,但太原军民与中山、河间两镇一样,拒绝了这份屈辱的圣旨,与恼羞成怒的金兵展开血战。出师已近半年的金朝西路军此时已是日益疲弊、粮草不济,宗翰用“锁城法”构筑重重工事将太原团团包围,留下大将银术可继续围城,自己则率领主力撤回大同。
宗翰北归后,猛将银术可扫平了太原外围州县,以偏师先后夺取文水、西都谷、祁县、太谷、盂县,并击败了救援太原的宋军地方部队樊夔、施诜、高丰部。
京师解严之后,在请战派与舆论的压力下,宋钦宗认识到太原保卫战的战略意义与三镇“国之屏蔽”的重要地位,于三月十六日下诏重新确保三镇,加封三镇官员职位,褒奖他们守城之功。
这一年五月,赵宋王朝第一次组织中央禁军救援太原,大将种师中由河北井陉西进,另外两员大将,姚平仲的养父姚古和张孝纯的儿子张灏分别从长治和汾州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
种师中出身于世代将门之家,祖父种世衡及兄长种师道都是北宋名将,他率兵从河北井陉进入山西平定,很快就收复了寿阳、榆次,但由于姚古、张灏军没有及时策应,种师中部又返回到河北真定驻扎。
就在这个时候,重臣许翰误听谍报而做出了金军将要全线撤兵的判断,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兵,甚至责备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种师中被迫留下辎重粮草,轻装出发,同时约定姚古、张灏两军分道俱进。不久,种师中部的前锋进抵距离太原二十里的石桥,中军到达寿阳的石坑,由于一路上没有遇到金军抵抗,以致这员久经沙场的老将犯了麻痹大意疏于戒备的兵家大忌。当种师中接到探马报告榆次方面有金兵袭来的消息后,误以为是金军北归的零散部队,岂料却是前来阻击的金军主力,宋军仓猝应战,五战三胜,苦苦前行。然而,惧敌怯战的姚古部将焦安节慌报军情,奏称金军主帅宗翰已经赶到,致使姚古、张灏两军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约定与种师中部会师。当种师中部被迫撤退到杀熊岭时,再次遭到金军重兵围攻,军粮短缺、士气低落的宋军几乎全军溃散,身边仅剩百余将士的种师中身中四创仍然裹伤力战,最终为国捐躯饮恨疆场。击溃种师中部后,金军主力从容回师,在祁县以东的盘陀击溃姚古部,在交城击溃张灏部,宋廷第一次救援太原的努力就这样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失败了。事后,焦安节被处斩,姚古贬官于广州。
就在种师中救援太原的大军中,有一员名叫杨志的大将,作为“招安巨寇”,他曾在宣和四年跟从童贯征辽,担任先锋,杨志后来在救援太原与金兵的交战中,兵败于山西盂县,不知所终,大抵不是随败兵溃散就是阵亡于乱军之中。《水浒传》第十二回中杨志说:“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这一点,史无可考,但救援太原的这位杨志,应该就是小说《水浒传》中杨志的原型。
大敌当前,宋廷高层之间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政争,倾轧与排挤仍未停止,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主战派李纲以一介文臣被迫担负起第二次救援太原的重任。然而,李纲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