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关于夏国的一些设定(可能会有变化)

    构思关于夏国的一些设定(可能会有变化) (第2/3页)

数百里内所有的鹰巢。后来夏国和基辅罗斯国开展的时候,好事者说,以鸽为象征的夏国和以鹰为象征的基辅罗斯国是天生的仇家。

    在军情司建立最初的军用鸽驿网络后,丞相府察奸曹不甘心借用军情司的网络,也建立了自己信鸽网络,再后来浮海行建立了民用的信鸽网络,再后来不少商人也建立起独立的线路,而民间的爱好者更大行其道,夏国城市和乡村的天空飞满了鸽子,军情司对此都持放任的态度,因为天空中的信鸽越多,就越容易掩护军情司专用的信鸽。

    鸽驿行当逐渐成为堪比后来信息业的一大产业,成本降低之后,文人们甚至信鸽来传递脍炙人口的诗词,当年苏轼一首名词出来,五天之后,河中便有吟咏,就是为此。

    顺便提一句,夏国的版权保护,印刷文集是不需要取得作者同意的,但出版者要按照印量向官府缴纳版税,官府和作者三七分成。所以,诗文高度流行的柳家和苏家都是因出版致富的作者。

    在夏国吃鸽子肉一定要店家出示肉鸽原产的文书,因为吃信鸽是非法的,吃军用信鸽是足以被送进劳役营的重罪。

    三、轮流到国都议事的校尉和护民官,国库、民库、内库

    夏国有大约40个州,400个县,每县5万到10万人口不等,有一校尉、一学正、两护民官、三教士(除了各自负责教区,组成三人合议制的宗教裁判所),七裁判官(一人、三人或七人合议制的审判),每个护民官有十名下属,教士有两名随从,学正和裁判官分别有二十名随从,除此以外,丞相府任命的县令下面有二百人的地方胥吏,州牧有大约五百人的胥吏,全国胥吏人数为10万多人(县令和州牧需要士人身份,胥吏不需要),加上约20万现役军士,官民比例约1:100。

    其中校尉和护民官除了承担地方军政事务外,还承担全国性立法机构的职能,每年各州大约有一半的校尉和护民官都在国都,校尉在国都时,军中事务有他委任的百夫长代署,而地方护民事宜则由两个护民官轮换承担。

    根据不断丰富的护国誓约,通常情况下,位于的国都敦煌的护国议会和护民议会,根据事件的紧急和重要与否,分别提前半年、三个月、一个月将投票的议题通知在各地的校尉和护民官,以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和各自的军士以及荫户交流意见,考虑投票选择。在国都的校尉和护民官也可以通过鸽驿来地方上交流意见,还可以和其它同僚商讨。

    在极端紧急的时刻,夏国皇帝可以独断下旨,由在首都的两百多名校尉和四百多名护民官同意执行,今后再取得尚在地方的校尉和护民官的补正。

    在国都的校尉和护民官都是分期轮换制的,虽然任期一年,但每个月都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人会轮换回原来的驻地,校尉和护民官可以在最短八个月的停留敦煌参会期间认识绝大部分其它校尉和护民官,他们之间可以发展出良好的私人关系。

    一次投票是秘密投票还是公开投票,由校尉和护民官自己决定。

    校尉在国都期间除了议事以外,还要接受军校的培训,大将军府会安排高质量的军事课程提高校尉的素质,并且通过观察评估,结合校尉的战功等情况任命将军。校尉是晋升将军的必经途径,校尉一般都能积累功勋取得不世袭爵位中最高等级的彻侯爵位。将军负责整个军团和某个方面军司,将军中地位尊崇者授上将军,但上将军并不轻易授人。

    校尉在夏国的地位已经很高,赵行德入夏五年后晋身校尉,27岁已经是当时校尉会议中最年轻者,而且他是近卫军团之一承影军的校尉,拥有投两票的权力。

    夏国从立国开始,种种法定的税款进入国库,而护民官会议为了国家、州、县三级护民官会议本身的开销,以及支持一些有必要不让丞相府下属的行政系统来开展的特殊项目,建立了三级民库,如果行政系统没有效率的话,护民官会议就会不同意丞相府和州县官提出的项目请求,而将预算拨给民库,通过民库招标或者建立非常机构来实现意图。但校尉会议有权否决一切护民官会议的决议,因为武力在这个时代是有最终决定权的。皇帝登基需要校尉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