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文化之根,星汉灿烂

    番外:文化之根,星汉灿烂 (第2/3页)

明焕发第二春。

    为何可以这样?就是因为汉字活着。

    什么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什么学术思潮上的转型,什么民族传统,家庭因素……统统不用扯。

    一言以蔽之,汉字不亡,则华夏不亡。

    这个东西,在给整个文明兜底!如中央戊土,承载万物。

    她如同一道底线,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上面则是一个文明的所有文化。

    上面的文化可以失传,可以消失,可以被污浊,没关系,文明还在。以后还能找回来,衍化、进化。

    可一旦文字没了,哦豁,就如同植物失去根脉,楼房失去地基,上面的文化即便还在,也会在五代人之内,面目全非,甚至消失殆尽。

    也许不用五代人,三代人就够了。

    可以说,倘若一夜之间,我们都不用汉字了,转而用拼音文字或者楔形文字,或者外星文字……

    那么,我们就可以正式宣布:汉家天数尽,华夏至此完。

    哪怕我们所有人都活着……

    可能有人要说,汉字也变过好多次啊,先秦时期的字跟现在完全不同,这不算亡了吗?

    当然不算,从良渚文明的刻符,到甲骨文,再到金文、篆体、隶书……以至于今天的简体字。

    汉字在演变,这个体系是没有亡的,只是进化了。

    现在随便找几个大学生,给他们一堆甲骨文,让他们去钻研,也能认个七七八八。

    一些简单的字,不需要专家跟你分析一堆,摆出来一看,小学生都认得:“哎呀这是个火字,这是人字,这是田字,这是月字……”

    反观苏美尔楔形文字,因为没有传承人,想破译一下,废老鼻子劲了。

    先从两河流域后来的巴比伦文明入手,说巴比伦文明继承了苏美尔文明,对苏美尔王表也有同样的记录。

    于是想破解苏美尔王表,先破解巴比伦文字。

    巴比伦文字是表音文字,后续的阿卡德帝国对其有所记录,而阿卡德帝国的语言,后来闪族人的文明都有继承。

    然后通过逻辑,通过对比,从现存的文字语言,反推阿卡德帝国对巴比伦的描述,来翻译巴比伦文字,之后再反推对比苏美尔王表,来破译。

    最后破译了苏美尔王表,这才知道:哦,这个词原来是太阳的意思……

    一个个古文明都有文字,为何他们都亡了?为何偏偏汉语如此坚挺?就是因为它们大多数都是表音文字。

    古埃及何等强盛?金字塔这么个奇观立在那,然而,埃及没有任何典籍记载它。他们的史书,都是阿拉伯人帮忙写的。

    罗塞塔石碑,记载那么多古埃及文字,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认识,最后一个年轻人,一拍脑袋,一夜之间,把它破译了。

    他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但学术界都这么认,那我也这么认吧。

    总之,他说古埃及圣书体,是象形混合拼音文字。

    那难怪亡了,因为文字一旦拼音,就很容易失去内核,最后亡了。

    古埃及文字,乃至各个古文明的文字,其实一开始都是象形的,但是为了推广,开始向拼音发展。因为拼音型文字有个好处,用极其有限的字,组合表达无限的意义。

    但是也有坏处,那就是语言一旦变了,而文字没有跟上节奏一起变,那就完了,几代之后就不用了。

    古埃及被入侵征服无数次,经历了语言同化,文化冲击,再加上杀戮与毁灭。

    他们的文字系统太脆弱了,经历不起这种动荡,统治者变了,征服者是异族,而他们语言变了,文字还来不及跟着变,所以亡了。

    文字一亡,各种文化也跟着亡了,反而是其他文明帮着记录了点神话下来。

    这也是古埃及文字被认为造假的一大原因,他们文字没变过!挖出来的文物,时代跨越两千年,都是一样的文字。

    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只能说,古埃及的文字与时俱进的速度太慢,没有自我更新系统。

    反过来,汉字是象形会意切音型文字。

    双核处理器,且不会因为语言的变化而瘫痪。

    汉语发音早就变过了,别说跟古人,跟温州人说话都费劲……但这并不妨碍认字!

    说白了,啥软件都可以兼容。

    比如‘人’字,假设不叫它ren了,我叫它歪比巴卜,那又如何?只要我们定义‘歪比巴卜’就是人类的意思,然后写作‘人’,并以这个字的内涵去衍生其他含义。

    那就照用不误,系统没变,依旧可以用它编写各种应用程序。

    汉字最古形态,是象形的。用着用着,后来古人发现,光象形不够,字不够用,有的概念性的字不能象形。

    于是我们加入了‘会意’,通过会意式的组合,发明了更多的字。

    同样的时期,其他古文明,也是觉得不够用,但他们没有走向会意,而是走向了表音。

    短期内,拼音文字极其适合普及,设定几个用来发音的字,然后人怎么说话,就怎么拼。看到句子后,把所有字拼读出来,也就成了话,继而明白意思,韩国文字就是这样,贼好创建,一代人搞定。

    可就像我前面说的,子孙后代麻烦了,语言变了咋办?赶紧重新创建?但是外族征服,水深火热,我没这闲工夫咋办?

    就算有这个闲工夫,也没这个意识,因为语言变化大多数都是循序渐进的,就如同方言的形成一般。

    是几代人,累积变化的,老一代的人死了才反应过来。如同一艘船今天换几个零件,明天换几块板子,温水煮青蛙,换着换着,打跑了异族,宣布复古,想找回文字时,蓦然回首,发现不认识字了。

    不认识咋办,日子还得过啊,正好前面征服者留下来了他们的文字,用的挺好,继续用吧。

    至此,古埃及亡了。

    各个古文明的路,基本就是这么走窄了。

    华夏的路显然走宽了,虽然一时之间普及困难,但利在千秋。

    象形、会意这是双核,我为何还说它切音,因为它在同时代的人之间,也可以单纯表音来传达意思。

    比如我说‘青式嘿地,觉第添通’,你们照样知道什么意思啊。

    我经常利用汉字为工具,通过研究古文字的内涵,继而解读山海经等一些上古的东西。

    比如神,比如龙、帝之类的。

    想知道古人怎么设想这个东西的,看他怎么造的字不就完了?

    拼音文字就没法这么干,假设现在,把西方巨龙的所有描述全部删除,然后拿出巨龙,也就是‘拽根’这个单词,那不会有任何人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

    把考古学家累死,他也破译不出来啥意思,最后联系上下文,猜测:哦,可能是个人名!你看,圣乔治杀了它,被封圣了,这应该是个异端的名字,也可能是异教徒信仰的邪神名讳……

    研究古汉字,可以象形,可以会意,去追溯古人的想法。

    研究现代网络新型词汇,除了可以切音,还可以内涵。比如姕巭孬孕奀嫑嬲嘦**勥烎菿奣……

    咳咳,基本盘说的差不多了,那我们可以具体说几个字了。

    既然说汉字,那就先说‘汉’字。

    这同时也是我的民族,我不知道你们谁赶巧了,正好也是这个民族。

    后世称‘汉子’、‘好汉’,这其实是‘好一条汉家子’的简称。

    当年六郡汉家子,横扫大漠威名扬。如今九州晋国女,不过釜中两脚羊。(也是下本书中的诗)

    汉武帝精选关中六郡良家子,组建骑兵,北逐匈奴,这才给一个民族打下了挺立千秋的自信。

    不过这也属于之后的事了,那么大汉建立前,这个字有什么意义呢?

    汉,毫无疑问,这是个水系。指的是汉水、汉江河。

    古人喜欢专门给各种河流单独造字,现在说什么河,什么江,那都是后来,最开始一个字就代表一条水系。

    比如‘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

    类似的字还有很多,比如淮、济、渭、泾、洛、灞、潇、湘、汶、汝、浍、泗、汴、漳、沽、漓、浔、淄、泸、沱、涪、淝……

    大概还有几十个没说,比如沧,但你们熟悉的就这些了。

    都有三点水,然后另外一半,有的是地名,有的是表达特色,有的是符合其形象,或是赋予其特殊寓意。

    另外一半绝不是瞎写的,转门给河造字,定然有个含义。

    比如说姬字,有说法说黄帝生于洍水,所以以此为姓,改了个女字旁,叫姬。

    啥意思呢,其实右半边,现在看不出来了,但甲骨文里,是象形丰满的身材。另一边是象形生育过的妇女……其实含义就是胸部丰满的美艳少妇。

    如果它是条河,那就是指这是条美丽、丰满、肥沃、滋润孕育两岸的母亲河。

    唔,以此为姓……只能说,黄帝不忘本吧……

    回归正题,汉这个字,繁体是漢。

    虽然没什么名人以此为姓,但有个皇朝以其为国号,后来还成为民族的名字。

    有人简单的就说,因为刘邦封在汉水,称汉王,所以后来国号都叫汉。

    显然没这么简单,这个字必然本身有其美誉。否则不会用这个字当国号的。

    萧何就说了:语曰天汉,其名甚美。

    那么汉到底什么意思呢?会百度的肯定都知道了,看了我前两本书的,肯定也知道了。

    就是银河的意思。

    那么逻辑是什么呢?为什么它是银河的意思?这个学术上没有定论,缺乏考古证据,只能猜。

    猜的话……其实在先秦时期,楚国人大量地把它写作‘滩’,通假漢这个字。

    我怀疑,汉的最古含义,指的是沙与水泾渭分明,万千砂砾星罗密布仿佛被织成布匹的样子。

    很多人以为滩字,是三点水加个难。但这样就毫无逻辑了……汉字不是这么造的。

    我觉得,其实是‘汉’加个‘隹’。

    隹是短尾鸟的统称,我们也知道滩的意思,是水岸沙滩的意思。

    所以造滩字时,一个汉,一个隹,合起来就是鸟儿践踏万千砂砾星罗密布,如同水边布匹一般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沙滩。

    这样一来,逻辑对上了。

    包括漢本身也是这个会意方式,三点水,燕子在土上踩。组合成了漢。

    而且,‘汉’如果是指万千砂砾清晰可见的话,也和现实中的汉江对上了。

    现实的汉江就是以很多滩险而出名,并且如果遇上强降雨,上游冲刷大量泥沙进入汉江,会在汉江形成一半清澈、一半浑浊黄沙的情况,当然,比较罕见,但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